(吉隆坡22日讯)中总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涌入正在给本地微型、中小企业带来压力,有33.9%受访企业认为受到“显著负面影响”,高达70.9%业者认为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激烈或非常激烈”。
中总今日发文告指出,近期来自中国的商品与服务,包括中国企业在马经营的业务大量涌入,引发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国内市场平衡受到干扰,出现通缩压力及不健康竞争现象,其一例便是没有执照的经营者不断增加。
中总于11月18日至21日进行快速调查,收集商界对中国企业带来影响的关注和看法。
本次调查共获得245份回复,涵盖多个行业,其中64.9%来自服务业、制造业(19.6%)以及建筑业(14.7%),而微型、中小型企业占总回复者的95.5%。
调查显示,过去2年中,有较高比例的回复者(33.9%)表示受到“显著负面影响”,相比之下有19.6%的回复者认为受到“显著正面影响”,另有46.5%认为影响属中度(正面或负面)。
此外,较高比例回复者(45.1%)对未来5年本身行业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持悲观态度,仅有10.2%表示乐观,而44.7%保持中立。
多数回复者(70.9%)认为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激烈或非常激烈”,其馀23.3%认为属于中度竞争,仅5.8%表示受到的竞争属轻微。
69.4%视中国企业为“直接竞争者”
根据调查,69.4%回复者视中国企业为“直接竞争者”,63.6%表示其角色为商品或服务供应商;29.1%则认为中国企业是客户。
部分行业如批发零售、汽车维修、建筑、制造、运输与仓储领域,则把中国企业视为合作伙伴。
高达86.4%回复者表示,中国企业带来最显著的影响是价格竞争压力。
由于本地消费者高度价格敏感,中国商家常以低价模式及激进削价策略来抢占市场,这类似中国市场中常见的“内卷竞争”。
其次为“市场份额流失”(61.2%)以及“产品与服务过度供应”(44.2%)。
52.9% 回复者指出,无执照经营者的存在造成不公平的经营环境,尤其在批发零售、汽车维修、建筑、制造及专业商业服务领域更为显著。
部分中国商家利用签证便利从事无准证生意
这与中总掌握的情况一致,即部分中国商家利用免签便利及宽松的市场进入条件从事未获授权的生意,包括自由职业者、小型商贩与供应者等,引发执法松懈的质疑。
回复者认为中国企业的优势主要包括:资金实力雄厚、规模经济显著、成本效率高,因而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回复企业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售后服务提升顾客留存(55.8%)、增加营销与品牌建设(51.9%)、提升效率降低成本(41.7%),另有 40.3% 表示不得不降价应对竞争。
约74.8%回复者认为,政府现有政策未能有效缓解中国企业竞争所带来的挑战。
根据中总的调查,回复者希望政府采取的五大措施:
•加强对免签及工作准证违规行为的执法(75.7%).
•强化外资参与行业的本地化要求,如股权、本地聘用与本地采购(55.8%)
•加强反倾销法执行(51.0%).
•监测与遏制不公平贸易行为(50.0%)
•协助本地企业提升技术、标准及认证能力(48.5%)
中总总会长拿督吴逸平在文告表示,中总一直密切关注中国企业对本地微型、中小型企业所带来的冲击。于2024年及2025年初,中总已收集来自会员的基层反馈,并向政府提呈了相关政策建议报告。
“我们也支持中国驻马大使馆提醒中国公民,不得滥用免签入境便利,从事任何未获授权的工作或商业活动。”
“这是维护免签政策原意的重要措施,毕竟免签旨在便利旅游、探亲及商务,而非进行非法就业或非法经营。”
吴逸平指出,马来西亚企业欢迎竞争,但竞争必须建立在公平、透明及规范的基础上。因此,中总建议政府采取四项综合策略来确保公平竞争环境。
第一:检讨法规,保障本地企业权益,包括:重审商业执照申请及审批条件;评估设立企业的资本要求;重检外资参与的股权条件;加强本地内容要求,如本地原材料采购及聘用本地员工。
第二:加强跨部门执法协调通过地方政府、内陆税收局、劳工局等单位联合执法,从商业执照、税务到劳工规范等不同方面同步查核,杜绝未获授权的工作与商业活动。
第三:促进外资与本地产业协同,不削弱本地企业。马来西亚坚持自由开放市场,欢迎外资,尤其是能带来:高附加价值、高收入就业、技术转移与提升本地企业能力的投资。政府应优先引入需要较高资本、先进技术或本地竞争力不足的领域,而非在本地企业已具竞争力的行业形成压迫。同时,应推动外资与本地供应链的整合。
第四:建立中央化的外资企业数据库,设立一个公开、集中且可查询的数据库,列明所有在马注册与运营的外国企业资料,以便进行监管、监督及透明化管理。
中总强调,本地中小微企业需持续提升规模与竞争力,包括:加强营销、品牌与售后服务、推动创新与数码化、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善用政府支援计划,唯有提升整体竞争优势,本地企业才能在开放市场中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