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申16日讯)多个非政府组织(NGO)联盟正动员民众,征集请愿书,呼吁将波德申更名为“德玛加海滩”(Pantai Dermaga),以加强国家认同去殖民化的色彩。
参与的非政府组织包括身分赋权组织(Identiti)、伊斯兰捍卫者组织(Pembela)、马来西亚穆斯林协会(Isma)、国民联盟(GN)和马来人保护协会(MPM)等。
身分赋权组主席依斯拉瓦尤迪表示,根据历史记载,该地区曾是一名为丹绒哥文宁(Tanjung Kemuning)的马来甘榜,被英国总督狄克逊占领,并于1889年左右改名为波德申。
“许多人不知道狄克逊占领丹绒哥文宁,一个现已完全消失的马来甘榜。如今,甘榜巴哈马萨卡普(Kampung Bahasa Kapor)的唯一证据是一古老清真寺,即位于波德申警区总部附近的甘榜巴哈萨卡普古清真寺。”
他向《阳光日报》指出,当殖民者的名字(波德申)被提升为我国的认同,这不是值得颂扬或骄傲的行为。对他本身而言,这是不对的。
他补充,尽管我国已经脱离英国殖民者独立68年,但仍有许多与殖民者相关的地名保留在我国的地理认同中,依旧令人感到非常失望。
“实际上,从独立之初,就有人开始努力去除殖民化地名,例如北婆罗洲更名为沙巴(1963年)、杰斯顿更名为哥打京那巴鲁(1965年),瑞天咸港更名为巴生港(1972年)、Province Wellesley(威省)更名为Seberang Perai (诗布朗北赖)(1972年)、安顺(Telok Anson) 改名为Teluk Intan(1972年)以及砵威(Port Weld)改名为十八丁 (Kuala Sepetang )(1982年)。”
他质疑,为何这些努力停止了?为什么不继续提升原有的认同感,移除那些不反映我们真实历史的殖民地名称呢?
他也敦促州政府解释,森州的官方名称是否认同以州宪法所规定的马来文化为基础,或已被外来元素所玷污。
“我代表身分委员会,多次就商业招牌上马来语的‘滥用’提出投诉,称其违反《国家语言法》和《地方政府法》,这两部法律规定,在位置、大小和颜色方面,官方语言应优先于其他语言。”
“然而,与雪兰莪、霹雳和柔佛等其他州的地方政府(PBT)采取的严厉措施相比,这些投诉尚未得到任何回应。”
因此,他表示,尽管更名可能涉及高昂的成本,但应长期实施。如果不立即采取严厉措施,担心子孙后代将无法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真正的身份认同。
“我希望那些胸怀大志、富有责任感的领导人能够挺身而出,记录历史,记录那些为恢复原有身份认同和强化国家语言做出贡献的人。”
他解释,选择海滩(Pantai)和德玛加(Dermaga)作为地名,是因为字义是港口海滩,同时又保留了PD字母缩略词,作为当地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