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8日讯)中国一名出生仅237天的男婴,因为患有先天心脏病而不幸离世。他的父母决定将他的遗体捐献给杭州医学院,供儿童疾病研究使用,成为医学教育领域最年轻的“大体老师”,使他短暂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中媒报导,男婴小喜乐于1月18日出生,被诊断患有先天“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心脏病,自出生起便与病床为伴。这种罕见病导致肺部“净化”后的血液无法顺利回流心脏,常出现呼吸急促、反复肺炎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引发心脏衰竭。
浙大儿院医护透露,对小喜乐印象是“特别爱笑”,在无数次抢救中,他总会嘴角微微上扬望著医护人员,仿佛在用笑容传递力量。
尽管辗转多所医院,但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并发症仍让他的病情反复恶化。不幸的是,他于上周五(12日)下午因肺出血和严重低氧血症,抢救无效而离世。
父母原本想捐器官,让他换种方式活著,但他的器官已严重衰竭,无法满足移植条件,因此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让他成为“大体老师”。

杭州医学院于16日为小喜乐举行简朴而庄重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摆放著他生前最爱的玩具小熊,以及母亲写给他的一封信。
母亲在信中表示,“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舍得放弃你”、“不知道你会不会怨恨妈妈,一次次把你推上手术台,一次次把你推进ICU”、“拔管后5分钟你就走了,妈妈曾幻想过无数次你离开的画面,可从没想过会这么难受”、“妈妈还是决定把你的遗体捐献了,希望你不要怪妈妈。妈妈也做了捐献志愿登记,会一直陪著你”、“和你这一别,真的好远,远到妈妈得走完这一生才能和你见面”……
“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他们的遗体通过特殊处理后,成为医学生解剖学习、手术训练的重要教具。据杭州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介绍,每具遗体可支撑200-300名学生的系统解剖实践,帮助医学生突破二维图谱的限制,直观理解人体结构与病理变化。
为尊重捐赠者,医学界建立了严格的伦理规范:遗体需在-30℃急速冷冻以保持组织活性,使用前复温至4℃;解剖课前师生集体默哀,课后重新缝合遗体并举行集体火化仪式;部分院校设立“双盲制度”,禁止查询捐献者资料,但允许家属在观察室观看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