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7日讯)据中国媒体报导,中国预计明年实施新的充电宝(又称行动电源)安全标准。业内人士估算,为全面满足新标准要求,企业在研发、生产工艺改造和认证检测等方面的新增投入,将导致行动电源整体制造成本上升约30%,成本上涨将不可避免地传导至终端零售价格。
报导指出,中国工信部已于10月、11月多次组织召开《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研讨会。新规标准较过去更为严格,原来规定必须有3C认证的规定将失效,但“已获3C认证的产品以后仍可携带登机,缓冲期半年。”
《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显示,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在整机、线路板和电芯3大技术领域提出了数十项严苛改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航空运输管理方面,“已获3C认证的产品以后仍可携带登机。”
业者叹难以达标
与会企业负责人称,这次制定的标准非常严格,许多工厂难以达到。经过3、4轮研讨会,目前标准已基本定稿,预计12月公示,2026年2月正式发布,同年6月起实施。新规落地后,原有3C认证规定将全面失效。该名负责人预计,新规实施后,预计将有近七成现有产能因无法满足新标技术要求,将被迫退出行动电源市场。
在整机层面,新规改变了过去仅标注品牌方的做法,明确要求外壳必须标注“建议使用寿命”与代工厂全称,提升资讯透明度;线路板方面,强制要求配备LCD萤幕或联网App,可即时显示电池健康度、使用次数等关键参数。
另外,在最为核心的电晶部份,新标准引入了多项强化安全测试,包括更为严苛的针刺测试、将热滥用测试条件从130℃、30分钟,提升至135℃、60分钟,并将过充电测试电压提高至规定电压的1.4倍,旨在从源头抑制热失控风险。
意外频发引关注
知情人士透露,过去半年中,充电宝行业共发生700多起安全事故,对居民生活及航空运输等领域造成显著影响。该人士还称,针对目前市面上已获新3C认证的流通产品,将设置半年缓冲期,供企业清理库存。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充电宝自燃、爆炸事件频发,仅2024年中国境内航班,就发生37起移动电源自燃事件,其中81%涉及未获3C认证的劣质产品。密闭机舱内的安全隐患,已成为公共安全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航空运输管理方面,“已获3C认证的产品以后仍可携带登机。”
业内人士表示,安克创新(Anker Innovations)已与宁德时代达成合作,联合研发符合新规定的高标准电晶。与此同时,供应链上游的ATL、比亚迪(BYD)、欣旺达、马拉松等电晶厂商,已有部份产品率先进行新安规测试,部份型号已通过新版安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