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伦敦24日讯)随著企业竞相拥抱人工智能(AI)浪潮,风险也正悄然积聚,而本应扮演风险“稳定器”角色的保险业,却对此表现出审慎与退缩。
据英国媒体报道,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潜在数十亿美元索赔风险,全球主要保险公司正在采取行动,试图将人工智能相关的风险排除在标准企业保单之外。
美国国际集团(AIG)、Great American和WR Berkley等行业巨头已向美国监管机构提交申请,寻求批准其在保单中加入免责条款,明确排除因企业部署聊天机器人、人工智能代理等工具而引发的各类责任。
此举标志著保险业对人工智能风险态度的重大转变。保险公司普遍担心,人工智能模型的决策过程不透明,如同一个“黑箱”,一旦出错,责任难以界定。更令他们警惕的是,单一人工智能模型的缺陷可能导致成千上万起关联索赔,形成行业无法承受的“系统性、聚合性风险”。
这一转变的背景是,由人工智能“幻觉”(即模型生成虚假讯息)或错误引发的昂贵代价已不再是理论。从加拿大航空的聊天机器人杜撰折扣被判赔付,到谷歌(Google)的人工智能搜索功能因提供错误信息而被索赔1亿1000万美元(约4亿5600万令吉),现实案例正不断敲响警钟。
AI风险“黑箱”化
保险公司撤退的核心原因在于人工智能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和潜在的巨大规模。
伦敦劳合社专业保险公司Mosaic的欧洲网络保险负责人伯特伦(Dennis Bertram)直言,人工智能模型“太像一个黑箱了”,难以承保。该公司虽然为部份人工智能增强型软件提供保障,但已明确拒绝为类似ChatGPT的大型语言模型承保。
安永网络风险负责人卡里尼奇(Kevin Kalinich)指出,保险业或许能承受单一公司因人工智能定价或诊断错误而产生的4亿或5亿美元损失,但“他们无法承受的是,一个人工智能提供商的错误导致1000或1万起损失——这是一种系统性的、相互关联的聚合风险”。
苏黎世保险首席讯息员陈立明(Ericson Chan)也认为,人工智能风险涉及开发者、模型构建者和终端用户等多方,责任链条复杂,其潜在市场影响“可能是指数级的”。
免责条款范围极广
保险巨头的行动最为直接。根据提交给监管机构的文件,WR Berkley提出的一项免责条款范围极广,旨在排除涉及“任何实际或声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索赔。AIG在文件中也向监管机构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项“范围广泛的技术”,未来导致索赔的可能性“可能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这些举措正值人工智能风险事件频发之际。除前述案例外,英国工程集团Arup去年因欺诈者使用高管的数码克隆版本,在视频会议中下令转账,损失了2500万美元(约1亿零353万令吉)。随著保险公司寻求豁免,这些曾可能由“技术错误与疏漏”保单覆盖的风险,正面临保障真空。
变通方案范围狭窄
面对市场的需求,部份保险公司正在探索折中方案,但提供的保障往往范围狭窄且限制严格。
例如,保险公司QBE推出了一项针对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相关罚款的“背书”(保单修正案),但据一家大型经纪商透露,该条款将人工智能相关罚款的赔付上限限制在总保额的2.5%。
总部位于苏黎世的Chubb在与经纪人的谈判中,同意承保某些人工智能风险,但明确排除了“广泛性”人工智能事件,即一个模型问题同时影响多个客户的情况。
律师事务所Stewarts的保险纠纷团队负责人马克(Aaron Le Marquer)警告称,当人工智能驱动的损失大幅增加时,保险公司可能会开始在法庭上对索赔提出异议,他预计“可能需要一次重大的系统性事件,才会让保险公司站出来说,等等,我们从未打算承保这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