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14日讯)即将于周六(16日)面市的最新一期英国知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其中一个版本封面是以“台湾病”形容新台币汇率长期被低估的台湾经济结构。该杂志指出,台湾的出口与贸易盈馀屡创新高,却牺牲劳工薪资与内需,一旦汇率反转恐冲击金融体系,呼吁台湾重新检讨汇率与经济模式。
《经济学人》指出,自1998年起,台湾的房价涨了4倍,台北房价与居民所得对比高达16倍。此外,台湾的外汇存底堆到6000亿美元(约2兆4825亿令吉),大量寿险资金押注在美元资产,形成不小的经济与金融风险。
过去,《经济学人》也曾以台湾为题,但一如其它国际媒体,通常聚焦地缘政治题材,如2021年5月1日当期就封面报导台海战争风险,标题为《地球上最危险之地》(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然而,最新一期,该杂志却罕见聚焦台湾经济,直指新台币汇率长期偏低所埋下的结构性风险,甚至为这套模式取名为“台湾病”(Taiwanese disease),又称“福尔摩沙流感”(Formosan flu),警告若不调整此模式,台湾经济的后遗症只会愈滚愈大。
扶持出口 牺牲内需
台湾出口赚到手软,多数人生活却只觉得“怎么越拼越辛苦”。在《经济学人》笔下,被压低的新台币汇率,看起来是在为电子大厂和出口龙头“加持”,实际上却把成本转嫁给没有资产、只有薪金收入的普通百姓,而进口食物、能源等样样得用昂贵汇率买单,薪金涨得慢,物价跟房价却一路往上冲。对年轻世代来说,买房变成“看得到却吃不到”;对上班族与退休族来说,低利率、低汇率、低薪资组成一种长期的“隐形压迫感”。
也因此,《经济学人》才会把这套长年压低汇率、扶持出口却牺牲内需与劳工的模式,取了一个刺耳的名字:“台湾病”。
《经济学人》再搬出其知名的衡量各国货币汇率的指标——快餐巨头麦当劳(McDonald’s)的旗舰汉堡产品大麦克(Big Mac)来举例。若以经过国内生产总值(GDP)调整后的大麦克指数(Big Mac Index)来看,新台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幅度高达55%,是全球最被低估的货币。问题在于,台湾近年出口表现亮眼,这样的汇率水平,与基本面已严重脱节。
副作用一桩接一桩
长期偏低汇率,首先被形容是一种对全民开征的“隐形税”。偏低的新台币,对出口企业固然有利,却让仰赖进口食物、能源与生活用品的台湾居民,购买力长期遭到侵蚀。自1998年以来,台湾劳动生产力成长一倍,但薪资成长却明显落后。
第2个副作用,是台湾房价不合理地飙升。《经济学人》分析,为了维持货币汇率贬值或压抑升值的汇率政策,政府与台湾央行多年来透过印制新台币购入大量外汇,结果让金融体系的流动性泛滥,导致利率长期偏低。在这种宽松环境下,自1998年以来,台湾房价大约上涨了4倍。以台北为例,房价所得比居民收入中位数已高达16倍,不仅超越韩国首尔,也高于英国伦敦、美国纽约等国际大都会。
第3个副作用,也是更具系统性的风险。经常账(current account )盈馀不断扩大,外汇存底堆积如山,逐渐在金融体系内部形成巨大、不易察觉的脆弱点。巨额盈馀资金多年来透过寿险公司大量流向美国公债等美元资产,本质上就是用新台币负债,去支撑美元资产,但只要汇率剧烈波动,寿险业可能出现难以承受的损失,进而危及整体金融稳定。
中国新加坡参照对像
展望未来,《经济学人》点出,若美元进一步走弱,台湾金融业,特别是寿险公司,可能面临巨大的汇兑与资产价值压力。其二,美国也可能借由关税和国安等议题,施压台湾调整汇率政策,要求新台币升值。在韩国、日本和中国与美国此前已达成一定程度或全面的贸易协议的情况下,唯独台湾尚未“交卷”,这将增加台湾成为谈判标靶的风险。
《经济学人》呼吁,台湾必须拆解这套过时的经济模式,为新台币汇率建立更健全的制度框架。具体而言,台湾央行应逐步放宽对汇率的控制,规划一条可预期和渐进式的货币汇率升值路径,并强化金融监理,以减少转型过程中的震荡。《经济学人》点名,新加坡与中国过去都曾尝试类似做法,意即在管控资本流动与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让货币在数十年间稳健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