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梅亨、北京、柏林7日讯)中国对荷兰安世半导体(Nexperia)部份晶片与组件实施出口许可管制,波及德国汽车供应链。德媒指出,欧洲车厂制造的每辆汽车平均含有约600枚安世生产的晶片,若出口限制持续,车厂恐面临疫情后新一波晶片荒。
安世半导体原为飞利浦(Philips)分拆出的恩智浦半导体(NXP Semiconductors)旗下部门,2017年独立运作,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以36亿美元(约150亿令吉)收购。
该公司生产大量应用于消费性电子与汽车电子系统的低价大宗晶片,如电晶体、二极体等。由于产品数量庞大、单价低廉,被德国业界俗称为“鸡饲料晶片”。
拥四成市占率
随著美中科技角力加剧,欧洲对中资掌控的半导体制造商日益警惕。荷兰政府9月底以防止技术外流为由,首次动用冷战时期制定的《货物供应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接管安世半导体欧洲业务并解除中国籍首席执行员张学政职务。
作为反制,中国商务部宣布,安世中国工厂生产的部份标准晶片与组件出口须事先申请许可。由于安世在全球标准型分离式半导体市场市占率约有四成,出口管制迅速冲击德国汽车产业。
根据德媒报导,宝马汽车(BMW)、马赛地(Mercedes-Benz)与福士伟根(Volkswagen)等主要车厂暂时仍能依靠库存维持生产,但因情势不确定,车厂须每日追踪供应状况。
分散供应链挑战大
宝马汽车首席采购员马丁(Nicolai Martin)坦言,“这件事每天都在困扰我们”,目前公司已启动专责小组,也透过现货市场采购晶片,并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
福士伟根发言人表示,公司至少可确保下周晶片供应,但形势仍在动态变化中,不排除短期内对生产造成影响。
马赛地生产与供应链管理负责人博泽(Joerg Burzer)则指出,这次问题与以往的晶片危机不同,并非产能不足,而是政治因素造成的供应中断。他说,企业虽可尝试分散供应商,但无法百分之百去风险,“只缺两枚小晶片,我们也无法组装整辆车”。
德国媒体警告,若中国出口管制持续,欧洲汽车制造商恐再陷疫情后新一波晶片荒。
“允许出口”仍一大问号
有报导分析指出,虽然疫情期间的晶片短缺危机已促使产业重新检视供应链依赖,但每辆欧洲制造的车平均仍含有约600枚安世生产的微型晶片。
这些“鸡饲料晶片”虽单价低、应用广,却是汽车电子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元件。也正因价格低廉与品项繁多,建立双重供应链以分散风险在经济上并不具可行性,使车厂在实务上更难摆脱对中国供应的依赖。
特习会后,中国商务部宣布,受供应中断影响的安世半导体客户可申请出口许可,以获取所需晶片,让德国汽车制造商暂时松一口气,然而这项新制度能否顺利运作仍是一个问号。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即表示,目前仍有多项关键问题如“新规何时生效?”未厘清,无法确定德国车厂近期能否顺利解除晶片短缺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