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30日讯)当你打开信箱,收到同事用人工智能(AI)赶出来的提案报告——洋洋洒洒十几页,却找不到重点。你得花一个小时厘清逻辑、修正错误,甚至重写。这就是职场正在蔓延的“AI工作垃圾”(work slop)。
接收者苦不堪言
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Deloitte),澳洲分公司因用人工智能生成报告出错,部份退款给澳洲政府,为企业敲响警钟。
研究发现,美国上班族平均有15%收到的工作内容是人工智能敷衍产出的垃圾。史丹佛大学与BetterUp Labs研究团队指出,这些报告可能结构完整、用词流畅,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内容空洞、缺乏关键脉络,或者根本文不对题。
问题核心在于人工智能让产出变容易了,但筛选和处理的成本没有降低。这相当于作者把责任丢包,其所省下的时间全数被转嫁到接收者的身上。
工作马虎规模化
BetterUp Labs发现,使用者心态是关键。“驾驶者(pilots)”对人工智能充满好奇,用它来“增强”创造力、有目的地实现目标;“乘客(passengers)”则用人工智能逃避工作、敷衍了事,替自己争取更多时间,后者正是人工智能工作垃圾的主要制造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虽然“工作马虎”一直存在,人们本来就容易拖延、走捷径,但人工智能让这些坏习惯“规模化”了!
建立4大防线
面对“AI工作垃圾”的威胁,专家建议企业建立4大防线:
第一,制定平衡法律与实务的使用指南。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今年夏天警告,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未能监控自动化工具和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审计品质。在法律界,也已经出现不少律师使用人工智能而在法律论证和证人陈述中包含虚假资讯的案例。
第二,教员工怎么正确使用人工智能。不要只教怎么下提示词,更要让员工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人工智能、什么时候不该用,以及怎么用才能真正帮上忙。
第三,设立责任归属机制。当人工智能能出错时,谁该负责?这个问题必须在导入前就厘清。
第四,建立品质控管标准。领导者需要明确定义“好工作”的标准,确保效率提升不是以牺牲准确性为代价。关键是每个部署都该有“人工煞车键”,高风险工作必须经人工审核。
提防生产力假象
利兹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米尔斯提醒,很多主管看到人工智能能快速生出报告就兴奋不已,却没想过一个关键问题:我们公司到底怎么赚钱的?人工智能真能帮上忙,还是只是让大家看起来很忙?
当企业开始用“写了几行程式码”、“产出几份报告”来衡量员工表现,其实只是在制造“生产力的假象”。
请记得,人要当驾驶,不要当乘客。让人工智能协助你做得更好,而不是让人工智能替你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