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日讯)美国持续加强对晶片等高科技产品对中国出口的审核与限制,导致中国汽车业面临供应链不稳与技术获取受阻的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车厂与本土晶片企业正加速推进技术自主,积极研发与采用中国国产车用晶片,逐步替换以往依赖的英伟达(Nvidia)等外国晶片巨头产品,力图构建自主可控的汽车晶片供应链。

近期,包括小鹏汽车(XPENG)与蔚来(NIO)在内的中国车厂,在自家最新推出的车型中,已开始搭载中国自主研发的晶片,显示出摆脱依赖外国技术的明确意图。

目前,中国至少10家新兴及老牌晶片企业把汽车市场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包括地平线(Horizon)、海思(Hisilicon)、黑芝麻智慧(Black Sesame)、芯驰科技(SemiDrive)、芯擎科技(SiEngine)等在内的中国本土企业正快速崛起,并不断拓展国内车厂客户群体。这一转变也带动中国本土晶片代工产业的发展。

营收占比3年增2倍

中芯国际(SMIC)目前来自汽车及工业应用晶片的营收占比已达10%,而3年前这一比例尚不足3%,排名第二的华虹半导体(Huahong Grace)则在无锡扩建新厂,专注于汽车级晶片的生产。

与此同时,比亚迪(BYD)、广汽(Guangzhou Automobile)、一汽(FAW Group)、长城(GWM)、吉利(Geely)等中国大型车厂也纷纷投资晶片研发、制造与封装领域,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

国际晶片供应商承压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政策频繁调整,使得包括美国图形处理器(GPU)晶片巨头英伟达在内的国际晶片供应商面临巨大压力。英伟达近期也因所售“H20”晶片给中国客户,却被指存在“后门”安全漏洞,遭中方相关部门约谈,要求其提交证明资料并说明风险。

尽管中国高档车型目前仍大多依赖英伟达的人工智能(AI)晶片以及另一家美国半导体巨头高通(Qualcomm)的智能座舱与自驾解决方案,但在美国出口限制不断收紧的背景下,中国本土企业正加速参与汽车晶片供应链变革,与中国实现汽车晶片 100% 国产化的战略目标相呼应。

市场研究显示,去年中国品牌在汽车晶片总供应量中的占比约为9%,预计今年将提升至15% 至20%,若加上车厂自研晶片,5年内有望达 50%。

黄义杰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