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说起“信用评分”,你可能会想到CTOS数码(CTOS,5301,主板科技股)或RAM Credit Information。这些机构为银行和贷款公司提供你的信用记录评分,用来决定你是否“值得信任”。
但你知道吗?在美国,大多数人的贷款命运,其实是掌握在一家公司手中——Fair Isaac Corporation(FICO)。
FICO不是一家金融公司,而是一家“评分系统的霸主”。早在1956年,这家公司就开发了最早的信用评分模型,至今依然被全美90%以上的银行、汽车贷款公司、信用卡发行机构使用。它的FICO Score,几乎决定了一个美国人能否贷款买房、买车,甚至租房子。
但就在上个月,这个“评分霸主”遭遇了数十年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独霸数十年后迎强敌
2025年7月,美国两大政府支持的房屋贷款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宣布,他们将正式接受VantageScore 4.0作为房贷评分模型之一。这是历史性的改变:即以往只接受 FICO是美国房贷业的“潜规则”。
VantageScore是由 FICO 的三大客户之一(也是竞争对手):Equifax、Experian 和 TransUnion联手打造的评分模型。它采用新算法,能使用像租金、水电账单等“替代数据”,帮助没有传统信用记录的人也能申请贷款。
这次不同于90年代那几次小型评分公司闹出的“评分革命”,如今的VantageScore,有三大信用局联手撑腰,还有政府机构背书。FICO 的市场垄断地位,首次真正被撼动了。
FICO 的护城河还在吗?
投资者当然紧张。7月以来,FICO 股价下跌超过 15%。许多机构开始质疑:FICO 还是那个不可撼动的金融科技霸主吗?
但冷静下来看,FICO 仍然是一个“赚钱机器”:
- 它过去十年的年均股价回酬率达32.6%,总回酬超过1500%。
- 它的毛赚幅超过58%,在软件股中都属于顶尖。
- 除了房贷,它在汽车贷款、信用卡、个人贷款评分领域的市占率依然无敌。
换言之,就算它在房贷业务里开始面对竞争,但其他“护城河”还很深。
根据我个人的预估,FICO 的年营收将以 15.4% 的速度成长,并维持高毛利。以43倍的本益比来估算,股价在2027年前有机会再涨40%,也就是年化回酬约 14.5%。
市场共识目标价是2122.96美元,比当前价格高出不少。
也就是说:FICO 虽然失血,但远未失势。反而可能是一次“买在大家恐惧时”的良机。

大马版 FICO不遑多让?
说到这里,不妨回头看看大马的信用评分市场。
我国的信用评分市场由 CTOS 数码主导,旗下控股 RAM Credit Info,覆盖个人与商业信用领域。
近年来,CTOS数码也发展“替代数据评分”,如电信账单、电商记录,与美国VantageScore类似。从这个角度看,CTOS数码像是本地版VantageScore,而 FICO 则是我们未曾拥有的“评分巨头”。
未来会不会有类似 FICO 的外资评分系统进军大马市场?会不会有CTOS数码被挑战的一天?这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趋势。
总结
作为投资者,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公司,而是“被低估”的好公司。
FICO 不再是铁板一块,它也在转型、调整,迎战新的竞争。
但如果你相信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而信用评分是金融系统的“大脑”,那在 人工智能(AI) 与金融科技融合的今天,像 FICO 这样技术强、客户黏性高的评分平台,或许依然值得长期布局。
与任何投资一样,做出决策前进行彻底的研究,并考虑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请读者买卖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