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14日讯)美国总统特朗普重申“美国优先”经济政策,并实施新一轮关税措施,主要针对来自中国与墨西哥的进口车辆与零件,锁定包括汽车、零组件与金属在内的进口品项,引发汽车市场连锁反应。
外媒指出,目前市场上有15个汽车品牌,主要是在中国或墨西哥有生产线,或者依赖相关零件进口,因此首当其冲出现涨价风险,包括宝马汽车(BMW)、Buick、Dodge、福特(Ford)、Ram、Jeep、福士伟根(Volkswagen)、沃尔沃(Volvo)、Polestar,以及起亚(Kia)、马自达(Mazda)、日产(Nissan)、本田(Honda)、速霸陆(Subaru)、丰田汽车(Toyota)。
涨幅视车款与产地而定
根据汽车产业与经济学者分析,这波关税将推升美国消费者购车成本,冲击范围涵盖15个主要品牌,预计每辆车价格将上涨4000美元至1万2500美元不等,将视车款与产地而定。
据报导,特朗普此举意在保护美国制造业与汽车工人,对于底特律的通用(GM)、福特与斯泰兰蒂斯(Stellantis)三大车厂短期内可能形成利多,但也加深供应链压力与全球化合作的复杂度。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署(ITA)资料,中国与墨西哥这2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汽车供应链的关键产地。
事实上,不少美国或欧洲品牌的低价车型皆于墨西哥与中国生产,仰赖当地较低的劳力成本以维持获利空间。
特朗普政府早在第一任期便已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随后再叠加另一波10%的进口税,现行针对汽车的总关税已高达25%,不仅涵盖整车,还包括引擎、电子元件与钢铝材料。
此外,钢铝产品的额外25%关税亦已正式生效,进一步拉高车辆整体制造成本。
进口商多半会转嫁关税
专家指出,这些关税由进口商负担,但实际上多半会转嫁至消费者身上。
尽管美国通胀近期略有趋缓,新车价格自去年以来微幅下滑0.3%,但分析员指出,随著关税全面上路,价格走势恐将反转。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资料,二手车价格已年增0.8%,预示著整体车市正逐步承受压力。
美国制造不符经济效益
对消费者而言,原本售价相对亲民的日系与韩系车款,恐将不再具备价格优势。
分析员指出,对于车厂而言,若欲避开关税,唯一选项便是在美国境内建厂生产,但此举所需资本支出与营运成本将明显高于现行策略,恐不符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