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政府在新冠疫情期间允许民众动用退休金应急以来,大马人退休准备的忧虑有增无减。随着平均寿命延长、出生率下滑及税收基础收缩,现行退休金制度已不堪重负。若不尽快改革,将难以迎合未来退休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
雇员公积金局(EPF)首席执行员阿末祖卡奈表示,政府应尽速推动改革,协助民众在财务及社会层面上做好准备。
他指出,根据当前趋势,国人的预期寿命将在2050年增至81岁,而距今仅剩25年。
然而,在人口老化速度加快、出生率下降导致纳税人口萎缩的背景下,未来退休族群“钱不够用”的风险正迅速上升。
对此,《自由今日大马》探讨了大马退休储蓄制度所面对的挑战,并检视当前若实施改革,是否能保障国人未来老年的财务安全。
“定额供款”受考验
目前,大马的主要退休储蓄制度为雇员公积金(EPF),属于定额供款(DC)机制,依赖雇主与雇员每月供款及投资回酬,作为个人退休储备。
与此同时,定额给付(DB)退休金制度则适用于公务员,该制度根据最后薪资与服务年限,保障退休者每月获得固定退休金收入。
尽管定额给付制度为退休人士提供稳定保障,但其长期对政府财政构成沉重压力。反观定额供款制度虽将投资风险转移至个人,却被视为财政上更可持续,且具备灵活性与可携性。

提前提领耗尽积蓄
然而,过去数年经济动荡,令定额供款制度的稳定性受到考验。新冠疫情期间,政府多次开放公积金提款,让EPF会员纾困,导致数百万国人提早动用退休金。
官方数据显示,逾810万名雇员公积金会员累计提领超过1450亿令吉,主要用于应对失业、清偿债务等财务压力。
由于会员提前提领退休金,当中不少人已耗尽积蓄。数据显示,55岁及以下会员当中,有半数仅剩下不到1万令吉的存款。截至2023年,雇员公积金活跃会员的中位数储蓄仅为1万零898令吉,远远低于退休所需的基本存款。
人口老化出生率低
与此同时,大马人的平均寿命正稳步提升。根据统计,目前男性平均寿命达74.8岁,女性则为78.9岁,较1990年分别增加了6.1年与5.5年。
若以60岁退休、每月需1500令吉生活费来计算,一名退休人士至少需36万令吉才能维持20年基本生活,但当前超过七成EPF活跃会员的储蓄不足10万令吉,难以应付五至六年的生活,更遑论医疗与长期护理支出。
此外,在人口老化加剧的同时,大马的出生率也持续下降。根据统计局,我国今年次季出生人口按年减少10.2%,仅录得10万零732名新生儿。
税收基础收窄
人口结构转变直接导致税收基础收窄,对公共退休金制度构成压力。2023年,大马税收占国内经济生产总额(GDP)比例仅12.6%,远低于亚太区平均的19.3%及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平均的34%。
与此同时,许多实施定额给付制度的国家,多数拥有高税收与强劲储备;大马的财政条件与储备规模显然无法支撑全额税金支付的退休制度。
引入混合退休金制
专家认为,政府应考虑引入“混合退休金制度”,结合定额供款与定额给付的特点,以保基本、兼顾可持续为原则。
在这项制度下,员工依旧供款至公积金户头,但退休后仅可提取份储蓄,其馀将按月发放,以确保终身基本收入。
新加坡的公积金终身年金(CPF Life)计划,即是一项结合个人储蓄与终身年金的制度,被视为参考典范。类似机制可为国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同时避免政府背负过大财政压力。
此外,政府亦应加强国民的财务教育,推广自愿供款与补贴机制,并设立税收奖励,以鼓励个人提早储蓄,为退休做好准备。
退休议题并非个人问题,而是关乎国家财政稳定与社会公平的核心挑战。当前,正是推动退休制度改革的时刻。只有透过结合个人责任与代际互助的制度设计,大马才能确保今日的打工族不会成为明日的“贫老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