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2日讯)随著2024年大马医疗通胀率飙升至15%,远超全球及亚太地区的10%,保费上调似乎已成必然趋势,让投保人承担保费的压力急剧加重。这也同时造成对医疗健康及伊斯兰保险(MHIT)产品及保险公司造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医疗通胀是根本原因
马来西亚的医疗费用急速上涨,也称为医疗通胀,它的主因之一是不透明的医疗费用。其中医疗用品和服务(HSS)不透明的价格及费用就占据了病人总医疗费用高达70%。这些医疗用品和服务费包括了各种扫瞄、实验室费用、药物、甚至是呼吸机和手套等用品。
如果病人使用医疗保单到私立医院或诊所入院,有保险公司买单的他们可能连账单也不会检查,因为即使查了也不一定明白账单里所列出来的明细具体是什么。也有很多个案是因为病人有保险公司买单,他们的医疗费用就比自费的病人高出许多倍。由于缺乏透明度,私立医院也有了更多的空间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或治疗以收取更高及更多的费用,进一步推高了医疗费用致使医疗通胀。
更甚的是,私立医院及诊所的收费,尤其是医疗用品和服务,目前是没有任何政府机构如卫生部监管的。这些不透明的费用明细及架构且“没人管”的问题都是导致医疗通胀的原因。
医疗保险面临的困境
此外,随著疫情结束后,更多病人选择到私立医院求医,医疗保险索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统计,2020年每100名受保人中仅大概7人索赔,可到2023年,这个比例已上升至大概9人。
统计显示,于2023年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金与保费比率高达111%。这意味著不少保险公司在医疗保险业务上处于亏损状态 – 因为所收到的医疗保单保费已不足以支付所有的医疗保单理赔。
即使保险业整体来说还获得盈利,那也是因为在保险业的其他业务仍有盈利。可能短期内这些盈利能用来补贴医疗保险产品的亏损,可是如果医疗保险产品长期亏损的话保险业就被迫也调高其他保险产品的价格,如此一来仰赖其他保险产品的客户就会觉得不公平了。总的说,若整体情况未能改善,将影响保险公司长期营运 – 最坏的结果可能就是保险公司将不再推出医疗保单。
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国行)早前已发声明强调保险业者绝不能为了提高盈利而调整保费。保险业者必须通过数据证明整体医疗保单理赔已接近医疗保单保费的收入,才可以进行保费调整 。
短期解决方案 – 国行和保险公司实行措施协助受影响保客
国行和保险公司早前宣布几项可协助受保人的短期措施有:
保费调整的涨幅将会分成至少三年, 譬如说如果你的医药保险保费因为医疗通胀而涨价30%,现在这涨幅将会除于3年变成每年10%。国行声明提到经过这调整后,80%有医疗保单的受保人每年因为医疗通胀而导致的保费涨价将会低过10%。必须注明的是这措施并不包括因为受保人迈入下一个年龄段所导致的保费涨价。
60岁以上而且所购买的医疗保单是基本保障的可以豁免保费涨价一年。这措施也不包括因为受保人迈入下一个年龄段所导致的保费涨价。
如果受保人因为医药保险保费涨价而弃保或断保,保险公司可协助受保人恢复保障并享有以上措施。
如果受保人决定不要继续现有的涨价医疗保单,保险公司则必须在2025年底前提供一个保费相同或更低的保单选择。
长期解决方案:提高透明度与结构性改革
国行建议,为了解决医疗通胀的根本问题,所有相关单位必须同时推动医疗业的透明化改革。
首先,应取消医疗机构对专科医生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以免对医生施加不必要的压力。
其次,应该管控不必要的诊断,并推动数码化转型,实现电子病历共享,减少重复检查的需求,降低医疗成本。
此外,医疗业应推动诊断相关组(DRG)付费模式的转型,标准化支付结构,并加强药物价格的透明度,实现公共与私人部门合作,进行策略性采购以降低成本。
另外,医疗机构在账单中应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让病人能够清楚了解自己所支付的费用。
卫生部也发出声明,将重新审查1998年私人保健设施与服务法令,以加强对私立医疗行业的监管框架,确保公众能够平等获得高质量且符合价值导向的医疗服务。
尽管医疗通胀难以避免,但通过结构性改革,保险公司仍有可能保持保费在合理范围内,减轻投保人的压力。
各方携手应对挑战
总的来说,医疗通胀必需要“各方协作”应对,这包括卫生部、私立医院机构、国行、保险公司等的共同努力,否则无法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