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斋节虽非穆斯林的新年,但其节日气氛不亚于农历新年,穆斯林会趁著佳节拜访亲友、送上糕饼,有经济能力的则会派发青包。开斋节开销大,不少巫裔同胞也选择谨慎花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开斋节期间,穆斯林拜访亲友时派发青包的做法,展现大马社会里,受到华裔农历新年派发红包影响的一种文化融合。

单身的莎丽查(22岁,销售员)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透露,今年开始工作后,她首度给家乡的父母派青包,计划给父母各100令吉的青包,至于佳节服装的花费则不超过500令吉。

“我会选择在促销期间购买佳节服装,尽量不买超过3套,也尽量不去选购价格昂贵的服装。”

她指出,除了可以在服装费上节省外,在选购糕饼时也尽量不会买太多,她也会和父母一起分担,花费800令吉购买开斋糕饼赠送给亲戚。

开斋节首日,莎丽查一家人会在开斋节首日自备食物恭候亲友到访,每年约准备3大类食物,包括香茅饭(Nasiserai)、冷当鸡(Ayamrendang)及一些油炸类的食物。

仅购买必需品

“开斋节第一天都会准备30人份的食物,第二、三天则视情况而定,往往是准备比较简单的汤面或是万隆面(Meebandung),预计3天食材费约600令吉。”

开斋节将回到居銮过节的阿兹丽娜(29岁,创意执行员)受访时则表示,其实在选购佳节物品时,只购买必需品就可为荷包省下不少钱。

“我与丈夫的花费都不大,会趁著商场促销时购买两套衣服,大概花费400令吉在开斋服装上。而在开斋节时,则会准备500令吉的青包钱及250令吉购买开斋糕饼,赠送给娘家与夫家的亲人。”

宗教师卡查里(45岁)与妻子及3名孩子自2011年搬迁至新山后,每年开斋节都会回到吉兰丹的哥打巴鲁过节,在开斋节的整体花费上,给予双方父母及晚辈的青包占了较大的比例,反而在一家人的服装上的花费则会比较少。

“我们一家人大约花费500令吉在服装上,每人各两套,都会选在吉兰丹价廉物美的服装店购买。”

在开斋节身穿马来传统服装,乃是是巫裔同胞一直以来的传统文化,今年马来套装流行短上衣,袖子呈喇叭袖设计。
在开斋节身穿马来传统服装,乃是是巫裔同胞一直以来的传统文化,今年马来套装流行短上衣,袖子呈喇叭袖设计。

一家人穿同色传统服装享和谐

相较于大马华裔,大部分巫裔依然保留在重要日子穿传统服装的习俗。在开斋节期间,巫裔一家大小穿著同色系的传统服装,穿梭在大街小巷,倒也形成我国的一道特别景象。

开斋节前,商场内挂上五颜六色的马来传统服饰,受访巫裔同胞均表示,在开斋节首日,他们都一定会身穿马来传统服装,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文化。

经营服装店的海丽玛祖英受访时强调,巫裔一定在开斋节首日身穿马来传统服装,第二天之后,才可能会做其他的服装搭配。

“一家人也会选择同样色系服装,表示一家和睦融融,拍照起来也比较好看。”

派青包受华人文化影响

开斋节期间,穆斯林在前往家家户户互相拜访时,都会派发青包,这是华裔农历新年派发红包的一种文化融合。

阿占阿布巴卡和朱寿强异口同声地表示,穆斯林派青包的这项文化,无疑是受到华人文化的影响。

开斋节开销大,不少巫裔同胞也选择谨慎花费,因此他们会尽量选择在促销期间购买服装。
开斋节开销大,不少巫裔同胞也选择谨慎花费,因此他们会尽量选择在促销期间购买服装。

90年代末才涌现

阿占阿布巴卡说,他依稀记得在70年代末,他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长辈是直接递给他20仙或是30仙的零钱(duitraya),当时并未有所谓的青包。直到90年代末,将钱放进青包封(sampulhijau)的文化才开始慢慢涌现。

“我记得这影响是当彼此同时庆祝开斋节和华人农历新年的时候开始。虽然派发红包是华人的传统,但这影响是好的,因为相互给予是好的行为。”

朱寿强则表示,与华人不同的是,穆斯林的青包是由有经济能力的人给无经济能力的人,而且往往是在斋戒月期间派发青包。

除了青包的影响外,在华人农历新年才听见的爆竹声,如今在开斋节期间同样随处可见。

朱寿强说,在宗教的角度上,伊斯兰并不鼓励穆斯林浪费,玩爆竹是一种“烧钱”的浪费行为,所以穆斯林并不被鼓励玩爆竹,还不如把钱收起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