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分享,你的文学爱好是如何起步的?有哪一些人,或者哪一些作品,影响了你,让你踏入文学天地?

真正懂得文学是后来的事。我在中学时期开始喜欢文字创作。一般的国中,学习中文的氛围低落,有的华裔学生情愿报考伊斯兰世界观(Tasawwur Islam),也坚持不考华文。有一些国中的华文老师,他们只注重考试,导致上华文课变得公式化而枯燥乏味,一年写三篇作文,背四十句名句精华,完成一本作业。兴许是受小学六年母语教育影响,我自觉地想学好华文,不仅仅是能说能读,还要能写文章。因此,我开始主动地阅读,并开始积极地投稿。

当时的零用钱很少,省吃俭用存下一些,只足够买《学海》周报和《少年》月刊,其他的书都是从学校图书馆里借的,例如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温柔的夜》,张曼娟的《海水正蓝》、《我的男人是爬虫类》,古淑娟的《恐龙周记》,杏林子的《感谢玫瑰有刺》等等。这些刊物和书籍可以说是我创作的启蒙。

2. 创作时,你最注重的是什么?对自己的作品有何要求?

创作时,我最注重的是真实的情感,相信能感动自己的作品,自然而然也能感动他人。至于那些绑手绑脚的写作技巧,除非已经与作者的习惯与风格融会贯通,否则就会出现刻意为之的痕迹,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我更在乎的是情感配合文字的自然顺畅,不会特别顾虑技巧。

我发现老派的作者多半会注重情感部分,尝试让情感自然地流露,自揭内心的柔软与纯挚。一些写得很好的年轻作者,他们的作品反而都试著收敛情感,呈现超越年龄的成熟与世故。

3. 请随意谈谈本月发表的两篇文章。

《咖啡印象》与《跟青春好好说再见》都是生活散文,两篇文章都有我个人思考的轨迹在里面。《咖啡印象》从一开始就在写怀念旧时光的美好,到邂逅阿芙佳朵那天,还是在怀念过去发生的事。在我们的生活里,几乎不可能不怀念过去,如果想要书写生活,自然无可避免会碰触到关于怀念的题材。我们经常怀念过去一些或美好的或不够美好的时光,那些美好的过去必然让人舍不得遗忘。那些不够美好的,也会让人想回到过去,重新活一次,将之前所犯的错误改正过来。

《跟青春好好说再见》像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为逝去的青春做一次省思,许多人睡前都有反思一天的习惯,《跟青春好好说再见》大概就是这样子,只是时间的跨度比较长。通过写作来不断自我反省与思考,问题会更具体,思路会更清晰,这是我从写作中得到的意外收获。

4. 在个人的阅读兴趣方面,你比较喜欢哪一类书籍,为什么?近来又看了些怎样的书,请推荐一二。

以前很仰慕一些文学大家,会尽量阅读他们的著作来补给养分,譬如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勃朗特的《简爱》,巴金的《家》、《春》、《秋》,钱锺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王安忆的《长恨歌》等等。

这几年比较喜欢阅读散文或一些小品,觉得散文呈现了作家们私密且真实的人生,作家们的生活智慧,也许能成为我们的参考。作家们的人生经验,也许还能成为我们的借鉴。例如琦君的《髻》、锺怡雯的《麻雀树》、林文月的《作品》、李维菁的《有型的猪小姐》等等。还有一些本地作家的作品也很值得推荐,像许裕全的《从大丽花到兰花》、蔡兴隆的《芝士蛋糕和我们的贫穷》、翁菀君的《月亮背面》和方路的《单向道》,一点都不逊色于中港台的出版。

5. 是否还有其他爱好呢?这些爱好可有为你的作品带来影响?

除了阅读和写作,我也喜欢看电影和旅行。观看一部好电影和去一趟深入的旅行,两者都能够刺激思维,也能使人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又或者换位思考,这对写作肯定会带来一些影响。看电影同时还能提升自我的艺术鉴赏能力。

我曾实验性地去书写关于旅行的文章,虽然仍有许多未善之处,就当作是每趟旅行的文字记录,也算是记录生活。

6. 你如何评估文学对人生的影响?对一个人的素养、生活态度,甚至是事业方面的影响?

首先,文学是人的文学,它自然会对人的内在包括情感、理性思维、道德观念等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虽然那是非常缓慢的让人不自觉的进程。文学作品里的思想、理论会潜移默化,塑造出个人的素养,接著影响其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最后甚至会决定其终生成就之高低。

7. 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许?可有将作品结集成书的打算呢?

大学时期的创作力强盛,那时候有想过将大学三年刊登过的作品结集成书。后来,重新整理文章才发现,那些文字似乎已经不合时宜。如今我写作为的是写此时此刻的生活经历,也就是记录当下的生活。这是我从几年前开始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个人认为许多日常小事,也值得深刻地书写。希望自己能以轻松的姿态持续地写,等到写出更多更经久不衰的文章时,才来想出书的事。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