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自己是偏思考型的,不是思辩型的。会通过思考而去领悟,或体会一些思想,乃至从中建立自己的观念,从一些理论或思想去思考。但在应用时,会脱离而不会完全依据,或必须引用所依的“证据”,因此常有天马行空、无限空间的发挥。
也因此在学术上,会立不足脚,因为不太会依据,或引用文献或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准确的。而且内容也有不少是“师心”的,也就依自己内心的领悟或体会,也消化了一些其他的内容而有的。
理性、思辩上的不足,在学术上会走得辛苦些。想少吃苦,就往自己较不吃苦的路子走,也是一种取巧的方便。当然各人有不同的长处,取己之长,补己之短,甚至弃己之短,应该是较可行的方法。
如果弃己之长,而想从短处去著手,将短转成长,非得意志坚定、勇猛精进者,方可做到。发觉自己不是这种勇猛精进者,所以就取己之长而去学习。在台湾求学时,如果想往学术上再深入,考入大学乃至研究所,应该也是可以的,但自己就不往这条路去走了。
而接触到禅法,感性的个性就相应了,也就往这个方向去发展,发觉这也是自己较擅长的学习,而一直走著,也就越来越是如此了。学术的、理论的、思辩的,渐渐就淡化了。
弘法善巧,各有方便,没有一条路是必须的,也没有一条路是不通的,因此各有各的善巧,但要把握的是法的中心,也就真谛的内涵,所修学的是证得此真谛,所传授的也是此真谛的内容。所有的善巧,就是让自己的学习朝这个目的去完成,过程中分享的也是此真谛的各个层面的讯息,依此而修而学而传达,就在正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