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学的写作教材经常会指出各种“不恰当的写作方式”,“过多使用汉字词”亦在此列。第一次读到有关内容时,我百思不得其解:编者所引用的文章几乎每一句都用上一两个古朴典雅的汉字词,文章读起来有一种沉稳庄重之感,何来“不恰当”之说?这里面应该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一代人的语言习惯与上一代人不同,因汉文、汉字教育不如以往受重视,年轻学子的汉文素养自然无法与他们的父祖辈比拟,文章中混有大量现代语言生活中出现频率较低的汉字词,确实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编者可能有较强的“国语醇化”观念,认为应尽可能将汉字词“净化”成固有词。

汉字词的“使用量”应该如何拿捏,取决于说话人或写作人想要跟哪一类的对象交流。我们说话、写作都是为了表情达意,通常都会选择在对方所能理解的范围内说理叙事。用词“艰深晦涩”,那说话人或写作者就得自己承担对方可能无法理解的“风险”。反之,遇到一些听不懂或看不懂的内容,我们也应自我检讨:是不是我懂得太少了?

记得10年前有一次在寺院里帮法师翻译一篇短文,之后请一位韩国大姐帮忙润色一下,我问她韩语里有没有类似的说法,她告诉我可以说“润笔”(yun-pil)。不料,坐在旁边的一位韩语讲师听到后露出一脸不以为然的表情:“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中文系出身的韩国大姐很客气地说:“有的。韩国法师有时也会这么说。”韩语讲师反驳道:“不会吧?我认识的韩国法师都说dadeum-da,没人这么说的。”可惜当时没有iPad,不然我就会当场打开《标准国语大辞典》应用程序,让那位讲师知道她的母语里确实有“润笔”一词。

因学养、阅历不足而无法读懂某些文章,那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没有理由要求作者降低水准来迁就我们。一名写作者只要对自己的文字负责,让信息准确地传达给预设的对象即可。至于让普天下的人都读懂他的文章,那其实并非他的义务。(下,完)

萧悦宁

成均馆大学韩国文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