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汽油补贴政策,终于走到了一个必须改革的关口。根据财政部的数据,RON95的补贴负担在短短五年内,从2019年的29亿令吉,飙升至2023年的198亿令吉,即便2024年稍微回落,依旧高达184亿令吉。这是一笔惊人的支出,相当于多个部门全年发展预算的总和。
几十年来,RON95 汽油补贴一直采取 "普惠制"模式,但其实是沉重的财政枷锁。
事实上,补贴的最大问题在于不分对象。无论是低收入群体开小车代步,还是高收入群体驾驶豪华大排量汽车,一样都能享受便宜汽油。结果,补贴反而成了"用得越多、享受越多"的倒置分配。更严重的是,由于我国油价长期低于邻国,跨境偷运现象屡禁不止,等同让纳税人的钱流入邻国的油箱。
首相安华宣布落实补贴重组,从9月30日起,马来西亚公民将以每公升RM1.99购买RON95,而非公民则需支付RM2.60。所有拥有有效驾驶执照的公民,自动享有每月300公升的补贴额度,公共交通与电子召车司机更获豁免,不受限额影响。
有人担心300公升是否足够。但数据显示,90%的司机每月用油不到140公升,95%低于180公升,即便是用量最高的1%人群,也大多落在300公升以内。换言之,限额并不会影响绝大多数人民。对一般上班族来说,300公升几乎覆盖了全部日常需求。
补贴重组的意义,不止在于纾解财政压力,更在于重建制度分配的公正性。以9月的国际油价为例,RON95在新加坡每公升高达RM9.02,在泰国约RM5.68,在印尼也要RM3.22。大马过去的RM2.05,几乎是全球最低之一,仅高于汶莱。如今,公民享有RM1.99的优惠,平均每人每月能节省约RM200;非公民则支付市价,这不仅合理,也杜绝了资源外流。
更重要的是,改革释放了巨额财政空间。若能从每年逾180亿令吉的补贴账单中节省部分支出,这些资金完全可以转投在更有意义的领域,如增加教育拨款、改善医疗服务、推动公共交通建设、或加大对B40群体的直接援助。这样,补贴才真正做到"用在需要的人身上"。
当然,任何改革都会伴随阵痛。部分中高收入群体,尤其是长途通勤或大排量车主,可能感受到成本增加。但从大局来看,这是一种必须的取舍。补贴不能无限制膨胀,财政若长期赤字,最终受害的还是全体国人。
"仁政95"的意义,不仅是一个数字上的节省,更是象征著政府愿意直面难题,敢于做出不讨好的决定。这种政治勇气,值得肯定。毕竟,许多国家都在为能源补贴困境苦恼,但真正敢于启动针对性改革的,却寥寥无几。
长远而言,补贴只是权宜之计。我们更需要的是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加速公共交通升级,推广电动车与混合动力车,提升能源效率。唯有如此,国家才能真正摆脱"低油价—高用量—重补贴"的循环困境。
这一次的改革,或许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但它至少让马来西亚往前迈了一步。补贴的合理化,不只是纾解眼前的财政压力,更是为下一代创造更稳健的基础。今天每一分节省下来的资金,都是未来投资教育、医疗与公共交通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