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青年”被官方定义为15至35岁。表面上看似宽容,但现实中,一个34岁的人,真的还与19岁青年面对同样困境吗?

放眼全球,大多数国家,包括我们的东盟邻国,都把青年上限定在29或30岁。联合国更只把青年界定为15至24岁。相比之下,马来西亚长久以来的35岁高上限,早已稀释了“青年”一词的意义,也拖慢了领导层的世代更新。

对Z世代而言,把上限调低至30岁并非“排斥”,而是“精准”。青年本该是一段过渡期:从学习走向职场,从依赖走向独立,从探索身份走向承担责任。到了30岁初,大多数人已逐渐稳定事业、组建家庭。他们当然仍有挑战,但这些挑战已不同于刚毕业、面对失业与住房压力的年轻人。

举个对比:19岁的大学生可能一边打工一边忧心未来就业;34岁的人则可能忙于买房、养孩子或经营生意。两者都值得支持,但所需的政策却完全不同。这正是为何“精准界定”如此重要。
若青年身份延伸至35岁,领导层也会出现问题。许多“青年组织”的领袖其实已过三十,他们的人生阶段更接近父母而非学生。真正需要发声的平台,反而被占据。结果,学生、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的青年只能一再被告知:“等一等,你的时机还没到。”

首相安华多次强调,青年是马来西亚的未来,更提议重设青年事务部。如今,政府已正式宣布:全国“青年”年龄上限将调低至30岁,并于2026年1月1日全面生效。这不仅是理念,更已进入实践阶段。过去模糊的界定将被清晰的界线取代,意味著青年世代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与声音。

当然,质疑仍然存在。有人担心,把上限定在30岁,会让30岁以上的群体失去机会。但事实是,青年政策不该一刀切。二十多岁的人需要更多就业与生活支持;三十多岁的人则应有创业、家庭相关的协助。若硬是把大家混在一起,最终可能谁都照顾不好。

国际经验已给出答案。新加坡把青年定义为30岁以下,集中解决就业与社会参与议题;菲律宾也采取类似做法。这样的定义并不是排斥,而是让资源更精准,政策更有效。马来西亚正走在同样的改革之路上。

30岁以上的人当然仍能贡献社会,作为导师、榜样或成熟领袖。但30岁以下的人,更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真正优先处理其问题的平台。

问题是,政策落地后,如何让过渡顺畅?基层青年组织和三十多岁的“青年领袖”如何找到新的定位?30岁以上的青年,如何顺利衔接到成人领导层?

马来西亚的青年定义,已经迎来历史性改变。接下来,您怎么看:青年上限调低至30岁,是否真的能带来更清晰的界定与更有力的赋权?
 

刘㛤萱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