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情绪往往比事实传播得更快。过去,社会在"少女扎拉(Zara)事件"上已经有过教训——当时许多人被情绪牵动,把愤怒和悲伤凌驾于理性之上。随著真相逐渐浮现,大家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场不完整叙事的陷阱。

如今,类似的情况在《城市翻新法》(URA)课题上再次出现。社交媒体上充斥著"URA是强抢民宅"、"75%同意就能被迫迁走"的言论,不少人未加查证便信以为真,进一步在网络上扩散。这种舆论攻势并非单纯的担忧,而是经过情绪化加工的"感知战",其后果就是把本应理性探讨的政策,变成一场混乱的口水战。


舆论与事实的落差
事实上,《城市翻新法》的核心精神,并不是"掠夺人民财产",而是建立一个制度化、透明化的框架,去解决老旧城市和病态建筑的更新问题。法律门槛——例如30年以上建筑必须有逾七成(75%)业主同意,同时保障少数不同意者获得合理赔偿——正是为了避免过去"发展商说了算"的乱象。

然而,在被断章取义的叙事里,七成同意被渲染成"只要多数人签字,政府就能强行拆屋",少数人的权益似乎被无视。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实则忽略了法律完整的条文与保障机制。换言之,舆论场讨论的并不是《城市翻新法》本身,而是被情绪化包装后的"想象版《城市翻新法》"。


冷静才是防线
扎拉事件提醒公众:情绪动员往往会遮蔽真相。《城市翻新法》同样如此。如果社会在信息尚未完整之前就贸然定论,那么便很容易再次成为"被操弄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城市更新确实是迫切的现实问题。许多老旧大厦长期失修,既威胁居住安全,也拖累城市发展。如何在保障业主权益的同时推动社区升级,本应是社会共同思考的课题。但若公共辩论始终停留在"URA=强抢"的单一标签上,最终受害的不是政府,也不是发展商,而是广大居民自己。


公共辩论需要理性
民主社会不怕质疑,怕的是错误信息和过度情绪绑架。对《城市翻新法》,公众当然有权追问:赔偿机制是否公平?执行是否透明?监督是否足够?这些问题才是有建设性的批评。相反,如果质疑只是建立在夸张的情绪化叙事上,最终只会模糊焦点,让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被忽略。

从扎拉到《城市翻新法》,社会必须吸取同样的教训:情绪可以表达,但不能取代理性;感知可以参考,但不能凌驾事实。

保障真相,就是保障公共政策的公信力,也是保障马来西亚社会的未来。
 

江文宏

自由撰稿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