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哪一两首歌可以代表你的人生?若有那么一两首歌可以代表你的心声,又或者,生命中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大致上都有一首歌唱出你的心声,你大概觉得你再苦,也还是有填词人充当你的发声筒。难怪黄伟文说填词工作像是算命佬(预言家?)或者写信佬。
反正专门写出击中心底说话的诗词。但有些人一辈子都完全不懂这些次文化(subculture)或流行文化(pop culture),哪怕一生经历过的事情其实都有相对应的词句,而且完全不知道已经有人将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化为歌曲。不知道也就算了,有者甚至对次文化显露出不屑的态度。当然少不了卫道之士认为这些都是让人变得颓靡的“靡靡之音”。
上一辈可能认为少年人在家里温习功课最好不要听音乐,因为一心不能二用,靡靡之音让你无法专心,读书不成到头来只是花时间听了一大堆没有助益的流行曲。八九十年代听人家说家里若办丧事,在家或者开车一律都不开电视、不听音乐,目的是隔绝靡靡之音。或者是遵循有些佛教徒所说,家人守丧期若照旧听靡靡之音,先人在另一个世界就会受苦。
但是一过了千禧年,尤其是07、08年次贷风暴之后,好像也没有人在乎了,因为亲友说九十后出生的孩子愿意戴耳机静静听音乐给离去的阿公阿嬷折金纸,已经是很有孝心了,听音乐或看卡通也就由得他们吧。听说台湾有人在丧礼上办卡拉OK,原因是先人生前喜欢热闹,于是最后一程也要闹轰轰,以示对先人最后的敬意。
以前保守卫道人士认为的靡靡之音,年轻一辈反而认为这是让他们觉得生命有动力的励志歌曲。
那到底什么是“靡靡之音”?习惯六七十年代华语文歌坛的音乐,无论习惯了那个时候的华语、粤语、闽南语歌词,也有人认定了那个就是“正统”,其他都是“靡靡之音”。从卢国沾笔下的“一生称英雄/永不信命数/经得起波涛/更感自傲/抹去了眼泪/背上了愤怒/让我攀险峰/再与天比高”(关正杰〈天蚕变〉),一直到谢安琪唱的周博贤作品“为着旧日所得到的/堪夸奖的/可喜的/你我一起呼叫/豪情呼叫/去见证去致敬去亢奋去蹦跳”(〈呐喊〉),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歌词文学发展历程。
曾几何时,我也以为只有摇滚音乐才是正统,其他都是“靡靡之音”,因为只有摇滚音乐能够表达愤怒与不满。但是慢慢长大了才懂得欣赏我以为的“靡靡之音”的歌词,虽然曲方面我依然认为还是原创最好。现在那些听不懂的音乐,开始变成我认为的靡靡之音,这才开始发觉以前香港只买日本曲填上粤语歌词当作自己的歌其实已经算是还可以的靡靡之音。
认定某一个世代的歌为靡靡之音,当然也是中年人的象征之一。阁下可有认定哪些是靡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