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景贵墓园前有石武将守护,原本13亩的墓园被后人割卖仅剩两亩。墓前墓后皆为排屋。

游人来到槟城,多会奔向景贵街(Lebuh Keng Kwee)与槟榔律交界的愉园茶室一尝潮州煎蕊,笔者到景贵街则为探访老友李文福的929茶室(现已收业)。景贵何许人也?这位叱吒风云半世纪的大矿主全名郑景贵(1827-1901),广东增城客家人,海山会帮派大佬,霹雳第二任华人甲必丹,太平开埠功臣,早年霹雳发迹晚年却住在槟榔屿,正如许多马六甲大头家住在新加坡那样。

1900年罗文玉(Loh Man Yuk)记述槟城的中英文地名,称闽南话唤之Keng-kui ke,粤语称之Keng- kwai kai。槟榔屿还有一条阿贵街(Labuh Ah Quee)亦以郑景贵命名,郑景贵赠送这块地皮予市政局辟路,如今阿贵街是槟榔屿的壁画街之一。Ah Quee与Keng Kwee看似两个不同人,殊不知郑景贵小名正是阿贵,"阿"也是客家人在名字上的惯称,罗文玉则记之亚贵街。

这次我们北马采风,其中一站即东北部丹绒武雅的白云山(Mount Erskine)寻郑景贵的墓园,此墓园仍属全马至大的华人墓园,郑景贵生前之显赫可见一斑。地名源自1810 年乔治市议会的一位法官John James Erskine,早年这里原来还有一座被遗忘的旗杆山(Flagstaff Hill)。Mount Erskine毗邻是Vale of Tempe(希腊文宁静幽谷),应该是马来西亚唯一希腊文地名。

槟榔屿闽南话则称之Pek Hoon Sua。白云山之得名,也许与早年这一带风凉水冷、白雾缭绕有关。Mount Erskine山下即广汀义山数段墓地,其中第一公冢特别山地由郑景贵联同女儿郑庚娘名义捐赠,而郑景贵私家墓园位处第四公冢旁,第四公冢原为郑景贵孙辈国安园一部分,1951 年广东暨汀州会馆购置充作第四公冢。

在槟榔屿广东暨汀州会馆常务董事黎汉明带领下,我们一行在白云山一间排屋旁转进一条小径,不到百米即到了一个大墓园,四周被一片果园包围,果园外则是另一片的排屋、高楼。郑景贵墓园原来占地13亩,背靠白云山,前面有溪流,可惜,后代割卖其墓园,最后仅仅剩两亩,墓园原有的凉亭、圆池亦已推平,长埋在屋业发展之下。

除了石狮、石虎、石象,还有石武将、石婢女等,非常霸气,墓旁两尊石像各执一牌,其一刻有"本国资政大夫","本国"代表郑景贵出生地即中国;其二为"移囯大小吡叻甲必丹","移囯"指移居之国,这里指的是英属马来亚;吡叻,即今霹雳,"大小吡叻甲必丹"指郑景贵是整个霹雳州的甲必丹。昔日,华民把近打谷(Kinta)唤作"大吡叻",拉律(Larut,今太平)则称为"小吡叻"。

广汀会馆常务董事黎汉明等与郑景贵墓园“守墓人”王阿姨了解情况。
广汀会馆常务董事黎汉明等与郑景贵墓园“守墓人”王阿姨了解情况。

郑景贵墓原为生圹(1898年建造之生基),1901年12月郑景贵在家中离世,但待至1902年5月安葬的吉时才在白云山入土为安。郑景贵有四位夫人,与他合葬的是四夫人陈玉荫,郑景贵子孙满堂,生了十子六女,儿子有大养、大仁、大日、大广、大平、大昌、大亢、大兴、大详与大金;女儿为观娘、秀英、庚娘、凤英、连英与连心。

郑景贵的墓旁葬著长子(实为养子)郑大养、冯观娇夫妇,大养墓上方有一间"守墓人"的菜园屋,我们上前欲了解一些情况,旋即被一阵狗吠声吓阻,未几走出一名妇人自称姓王(与门楣堂号太原相符),坦承他们就是守护郑景贵墓园的人。以往只在武侠小说看过守墓人的故事,想不到现实世界竟然真有守墓人!

根据王阿姨,郑景贵墓园的原来守墓人是刘文光,后来移交到王阿姨曾爷爷也即王家。王阿姨告知,过去郑景贵后人每年给50令吉象征式的守护费,然而十年前这个象征式的费用也停止了,不过每逢清明他们仍义务清理郑景贵墓园的杂草等。王阿姨的菜园屋现住有七、八人,墓园范围果树都是他们家所种,不然长满各种杂草更难清理。

郑景贵多名子嗣中,以第四子郑大平(1879-1935)至出类拔萃,他是霹雳最后一任甲必丹,父子先后出任甲必丹亦为一段佳话了。郑大平学贯中西,继承郑景贵在华人社区的影响力,对霹雳州锡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太平和怡保均设有以其命名的道路,其一太平Cross Street易名郑大平路(Jalan Chung Thye Phin),其二怡保的郑大平路(已改名)与郑大平巷。

10年前报上有称,郑氏后人不确定郑大平安葬在太平或槟榔屿,也有人故弄玄虚称甲必丹后代希望保持地点隐私云。我们既然来到广汀义山,自然相信郑大平墓就在白云山中。我们一路走一路问人,翻了一个山头又山头,最终在一排屋子前遇到热心人,领我们穿过排屋中间一条小巷,转进排屋后方的小树林,果然是郑大平与两位夫人的墓。同伴不禁低呼"曲折离奇"!

不少媒体称郑大平有两个名字,另一个为俗称的"郑太平",由于郑景贵在太平发迹,把儿子命名太平并不稀奇?看似有些逻辑但却没有根据,殊不知郑景贵儿子皆为"大"字辈,郑景贵墓及郑大平本墓皆无"郑太平"之称,笔者相信"郑太平"之误源自客家话中"大"与"太"同音也。

郑大平墓碑,说明他育有十男七女,比父亲郑景贵更多子嗣。
郑大平墓碑,说明他育有十男七女,比父亲郑景贵更多子嗣。

寻访郑大平墓意外收获,原来其墓下方即郑家第三代杰出人物郑国明夫妇之墓。郑景贵、郑大平与郑国明,祖孙三代先后被英殖民委任为霹雳州立法议员,一时无两。郑大平及郑国明墓并无守墓人,不过一名修坟承包工邱福吉告知,由于他的小储藏屋在郑大平墓上方,眼见郑大平墓杂草丛生担心有蛇出没,他与工人等义务定时清理,也没收取郑家后人任何费用。

郑景贵在槟榔屿及太平各有一间大宅邸。1893年,郑景贵已为马来半岛首富,他购置槟榔屿义兴街(Church Street)的义兴原总部,拆除所有建筑以建造 "海记栈"作宅邸,新宅以海记为名,隐隐约约含有海山大佬之意。陈耀威2013年《甲必丹郑景贵的慎之家塾与海记栈》点出,"他(指郑景贵)偏偏选择在义兴旧址新建,似乎象征海山击败了义兴,并企图彻底根除义兴的历史痕迹。"

海记栈毗邻则为"慎之家塾"。慎之,是郑景贵的名字之一,慎之家塾实为郑景贵一家的家祠,在槟榔屿与霹雳生活的郑家先人在此皆有神主牌。如今慎之家塾与海记栈皆已易手,现被改为侨生博物馆,展示不少郑景贵的珍贵文物。台湾的古迹学者李干朗曾称,最美的粤式建筑不在广东,而是在槟城的慎之家塾。

离世时被喻为槟榔屿首富的郑大平在岛上有两栋宅邸,一栋为在新关仔角建造的大别墅,被洋人惊称为"中国王宫"(Chinese Palace),后来在1940年代改为上海酒店,1964年为建新关仔角公寓而拆除。另一栋豪宅在湖内(Relau),由郑大平亲自设计的度假别墅,融合了威尼斯水城与中国园林的灵感,别墅里建有槟榔屿第一座游泳池。

然而,郑景贵与郑大平父子,两代甲必丹纵显赫一时,终究难逃时光的淘洗。郑景贵13亩私家墓园被后人割卖仅剩两亩;他最疼爱的三夫人胡丁娘(郑大平生母)墓也因城市发展之名被推毁。繁华落尽,只剩下这些断壁残垣,无声诉说著曾经的辉煌与沧桑。郑氏父子的故事,既是个人的传奇,更是时代的注脚,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残存的遗迹,去追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去感受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槟榔屿义兴街郑景贵的两大建筑遗产,左为家祠慎之家塾,右为海记栈(今侨生博物馆)。
槟榔屿义兴街郑景贵的两大建筑遗产,左为家祠慎之家塾,右为海记栈(今侨生博物馆)。


 

雷子健

资深前报人,已出版历史纪实《谁杀了钦差大臣》、《谁救了手雷女郎》,以及地方小史《爱新村:雪州华人新村的美丽与哀愁》、《爱渔村:地图上失落的 海平线》等十多本作品,本专栏亦已结集为《地名采风录:一方水土一段古》。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