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淡、只嗜甜实在是非常可怕。也许是流行文化影响,凡是心中喜孜孜的感受,一律以“甜”字表示。人的大脑从出生开始发育成长,欢乐等同于甜蜜蜜这个方程式,在有些人身上就开始根深蒂固。确实,甜食短暂让人开心是有科学根据的。
为了快乐、为了喜悦,从早到晚的饮食,好像脱离不了甜味。早上一杯热饮加吐司面包涂上厚厚的果酱,午餐晚餐米饭超标而且菜肴加了许多甜酱,先不要说有人在嘛嘛档吃印度煎面包一定要沾糖吃,还有你知道可以有多甜的饮料。一天下来,不测量也知道必定超过世卫建议的一天50克糖用量限制,因为嗜甜的人常常觉得口渴,在家随手就打开冰箱拿冰冷的汽水灌一灌,以为这是解渴。
不断喝甜饮的结果就是愈喝愈渴。
曾经听过英籍Suneel Dhand医生在网上说过,他执业时常觉得相当错愕。事关某个卫生相关的网站竟然建议糖尿病病人、或者已经属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士可以放心多吃白面包,而且各类碳水化合物随便吃。据说是“为了刺激胰岛素分泌”。
难怪医生会觉得心痛。我理解的前因后果是:若努力运动让胰岛素更敏感,每吃一餐它比较容易分泌以处理食物中的糖分,若饮食均衡并且努力减糖,运动维持健康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知道一个道理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毕竟这个世界没有这么简单。尝试从热爱健身的朋友那边打听一下,就会发现有些人运动后特别爱一些饮料,以为运动烧了很多糖分,但是又从饮食中加了很多精致糖。这个世界也有一些城市的马拉松跑者每逢周六日聚集跑步,听说有人是为了跑步后的“大食会”。
听说有些素食者的食量也是非常惊人:在一些吃到饱餐厅先来一客面食,尔后一客素炒饭,再加上糖水、饼干、蛋糕,不要忘记还有饮料。没有碰到荤倒是没错,问题在于一个大餐下来到底吃下了多少糖分,再累积下去恐怕真的会出事,因为癌症最爱就是甜食。不断吃甜食结果是在喂养著什么,每个人都想得到。
按照陈俊旭医生的说法,这就是叫作“轰炸粒线体”。
前卫生部长凯里在国内外的讲座或访谈中常常提到,慢性病是现代社会的通病,若很多人在老龄阶段都有糖尿病必须靠医疗体系撑起健康,那将是非常沉重的负担。与其等到真的要等到伤口不止血而且溃烂、甚至拖到必须锯脚的阶段,还不如先从减糖饮食开始。
所幸我还是只爱淡味。早上喝过无糖咖啡后,下午一杯热呼呼的绿茶,晚上喝柠檬水。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