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从2022年崛起后,你的工作还安好吗?从一开始很多人的惊叹,到焦虑,到现在的习以为常,许多人已经开始切实感受到,AI不再只是遥远的科技新闻,而是真真实实影响著不少人的饭碗。
AI不是刚出现的时候最可怕,而是当它"变成熟"的现在,才真正开始影响我们的工作生态。三年前,很多人还把AI当成玩具或工具,但如今,它正在取代大量重复性、标准化、流程化的岗位,从银行、翻译、会计到教育,冲击一波接一波。
过去我们以为自己"有专业就不怕",但现在才发现,AI不仅速度快、成本低,还越来越"像人"。尤其是笔者从事的文字翻译与知识的工作,感受最深。不少人开始感叹,原来AI不只是来"协助"我们,它是真的能"取代"我们,从2022年人类开始掀开AI的魔力。
比如说翻译文字这块,一开始AI的出现只是引起稍微的涟漪,对大多数的文案工作及岗位,还是保持不变,很多企业都还在观望,慢慢的大家也放缓了焦虑,但随著AI的逐渐成熟,来到2025年,不少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者,发现工作量突然下坠式的下跌,少了一半以上。
不少同行也在焦虑,在这行到底还有没有春天,以前翻译一个合同、写一篇文章,客户要花几百几千块请专业人士。现在呢?开个ChatGPT,不用两分钟,英文变中文,文章起个标题、写个小红书文案,统统搞定,便宜又快。
这对我们这些靠文字吃饭的人来说,是一场很大的危机,尤其是接单的自由译者、文案写手,被压价、被AI抢单,成了日常。现在,翻译和写作工作可能不再是"主笔",而是"审稿人",专门帮AI润色、校对、修正逻辑,检查真实性,把内容变得有温度、有深度,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再举例,过去被视为铁饭碗的行业,即无论是金融或会计,能进入金融公司或银行,就是一辈子的稳定,但在上个月,一则新闻在社交媒体传得沸沸扬扬,花旗银行(Citibank)在中国上海的一整栋办公楼被"清空",整层职员被裁,总数高达3600人。
现在,银行早就开始用AI来审资料、批贷款、监控风险;会计公司也用智能系统自动生成报表、做预算分析。以前需要十个人算账,现在一个AI搞定,老板当然更愿意选"不会请病假、不要加班费"的AI员工,特别是一些初级岗位,比如资料输入、对账、审计助理,已经逐渐被自动化系统取代。
那我们该如何在AI时代自洽呢,与其抗拒AI,不如主动拥抱它。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AI降低了体力劳动,却提高了我们对"判断力"与"文字品味"的要求。比如在我的专业领域,译者不再只是"打字机器",而是语言的"守门人"与"质检员",履历、经验、对行业术语的熟悉,甚至跨文化的理解力,都将成为我们无法被AI取代的筹码。
我们要知道,市场已经很"现实",很多客户开始要求更低的价格,因为他们会认为"AI都帮你翻了一半"。这种时候,不妨调整策略,如果原本一天能翻2000字,现在有AI的辅助,也许可以处理4000字,那我们也可以适度降低报价,在"自己不吃亏,客户能接受"的范围内取得双赢。
现在不是"有没有AI",而是"你懂不懂用AI",真正的分水岭,是你能不能跟它一起进步,而不是被它淘汰。最重要的,我们必须持续学习,AI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学会使用AI工具、精通Prompt写法、了解它的逻辑与限制,才能让AI成为你的"翻译搭档"而不是"竞争对手"。保持开放与成长的心态,才是我们在这个快速变化时代中,真正的立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