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加入团结政府以来,民主行动党虽拥有最多国会议席,超过其他盟友,然而近两年来的整体表现却未能获得华社一致认同,许多支持者对其“恨铁不成钢”,内心充满复杂情绪。

原因无他,源自该党的历史包袱与“宿命”——长期在野时所累积的反压迫、反贪污光环,让选民对其“入阁执政”后的表现寄予厚望。

正如行动党领袖张念群所言,“在体制内发声”是一种政治策略与定位。她强调,进入政府体系后,能够透过制度机制推动改革、争取权益,而非继续靠街头喊话或抗议。这听来虽具说服力,却也正是“体制内改良论”的经典辩护模式,常被用来回应支持者对行动党立场“软化”的质疑。

须知,当年行动党未执政时,站在道德至高点,严厉批判国阵的种种不是;如今却与昔日对手共掌政权,“体制内改良”成为现实考量的大势所趋,虽无可厚非,但选民期待的并不只是“在体制内发声”,而是真正有骨气、有担当的作为。

讽刺的是,行动党在大是大非的课题上,似乎总挑“软柿子”出手,马华成了主要靶子,而对巫统却常表现得“不过分批评、不高调交锋、不寸步紧逼”。这不能全怪行动党,马华本身也难忍团结政府中“弃妇”角色,常常见缝插针,试图借批评行动党来刷存在感。

但“多”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行动党无法扮演好自己在政府中“最多议席政党”的角色,一味强调“协调”“体谅”,却让人感到“委屈求全”、甚至呈现出“奴婢心态”,那与当年马华在国阵时代的“当家不当权”“入阁没骨气”“低调做事,不宣传”,岂不是如出一辙,甚至更甚?

张念群虽以“弃婴公民权修宪案”为例,说明行动党虽未高调反对,但在内部积极施压,最终促成首相搁置相关修宪提案,力证行动党并非“换了位置就换脑袋”。但问题是: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少之又少?其他如教育、族群权益等关键议题呢?又有哪些具体进展?

华裔选民之所以长期倾向支持行动党,根本原因是对族群权益的关切、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伊斯兰化政策的深切忧虑。在马来民族主义高涨的氛围下,许多华裔视行动党为“最后一道防线”,即使不满,也不敢轻易将选票投向国盟,担心助长宗教保守势力。

这点在2025年4月26日举行的霹雳州亚亦君令州议席补选中可见一斑。华裔选民一方面抗拒国盟,另一方面也未给予社会主义党等第三势力太多支持,依旧“含泪”支持行动党。

然而,我们不希望行动党因此“有恃无恐”,以为只要国盟仍是华社的“共同敌人”,就能稳坐江山,无需对“最大政党”身份负起真正的责任。如果行动党今日或明日仍执意维持“安全牌”路线,忽略基层期待,来届大选,即使华裔选民依然投票支持,也只是“无奈中的选择”,绝非对你们的认同与信赖。

真正的考验,不是行动党能否在体制内安身立命,而是能否在体制内挺身而出。

周本兴

执业律师/麻辣大状/令狐冲。著作:法庭恩仇录/我在黑帮的日子/要ubah也要跟Law走/马来西亚Law霸/情诗九九爱我久久/我的忧郁不是病/法庭揸Fit人。大马忧郁症关怀组长/讲师/法律顾问/人权律师/潜水诗人/创意达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