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巫统长达一甲子的文化霸权,马来西亚的国族建构之路可说是迟至2018年首次政党轮替后才迎来了转机,打造“马来西亚国族”成为了二次建国的重要任务。
马来西亚长期以来的社会认同是基于族群归属感,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少数族群往往有著各自的文化与认同体系,缺乏整体的国族认同。虽然维持了族群多样性,但也加剧了各族群的隔阂,况且过去文化霸权下的不公政策削弱了文化自信和互信,造成族群之间彼此猜忌多于信任。譬如,华裔人民代议士到清真寺出席开斋活动,戴头巾与徒手进食竟被一些人视为自我矮化。
这样的背景下,学界就曾经以“没有国族的国家”(state without nation)形容马来西亚,如何在多元族群中寻觅全民的共同认同感,自建国以来一直都是最具挑战性的课题。
至今,保守势力依旧尝试鼓吹以种族和宗教为认同核心的族群国族主义(ethnic nationalism),企图把国家推向单一化。因此,昌明政府必须确立公民国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的国族建构方向,即以公民身份而非族群为基础的认同体系,让“马来西亚人”成为优先的认同。
在推动国族建构的过程中,国家象征如国旗、国徽与国歌等,不仅是国家身份的标志,更是凝聚不同族群、建立集体认同的要素。每逢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国人看到国旗飘扬都会感到强烈的荣耀感,那是否能把这种超越种族和宗教的热血延续至每一天呢?
从上述脉络来看教育部将要推行的学生校服佩戴国旗扣章措施,就可以了解其对国族建构的正面意义,加上已在学校进行的《国家原则》宣誓和唱爱国歌曲,借由国家象征潜移默化地巩固学生的国族认同。
教育部已强调,这项措施的用意是透过教育与宣导培养国族意识,学生不会因忘了佩戴国旗扣章而被惩罚,避免适得其反。
当然,佩戴国旗扣章若要真正对国族建构发挥作用,还需要结合更深入的公民教育课程,包括让学生认识宪法、民主制度、公民权利与义务、国家历史,以及我国多元文化的价值。教育部也要多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区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身为公民的责任。
国族建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佩戴国旗扣章只是其中一个很入门的方式,但却能在日常生活中让国族认同变得具体可见,突显公民对国家的归属感。国旗不只是独立日和马来西亚日才被拿来当装饰,而是融入个人身份的一部分。
希望国旗扣章能陪伴莘莘学子,从小以“马来西亚人”的身份自豪地成长。当我们的新一代不再只是以族群身份自居,而是因身为马来西亚国族的一员感到光荣时,国家才能真正团结起来面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