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孩子在电脑前面埋头苦干,上前一看,孩子拚命在电脑上打著一些不熟悉的字眼,只为了填满教育部规定的“读书计划”阅读报告,而且还有指定“几本”的英文,国语或华文书,问孩子,这些书都读了吗? 孩子答:哪里可能?孩子心不甘情不愿的,就仅是按照教育部的格式“填写阅读报告”。

阅读计划是马来西亚教育发展计划宏愿(PPPM)2013-2025 之一,主要目的是推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提高大马阅读风气。因此,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在中小学就实行阅读计划Program NILAM (Nadi Ilmu Amalan Membaca),规定学生阅读后做报告。

推动阅读风气固然是好事,但初衷良好的项目却因其单调的形式和繁琐的要求而饱受批评,这种强制性要求孩子写阅读报告已经成了一门繁重的功课,这还不懂是孩子的报告,还是家长写的报告。要知道读书本身是一个知识的吸取,如果孩子读完能吸收书里的知识,那写笔记或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而Nilam读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是形式单一,缺乏创意,且读后感的方式宛如机械性报告,造成很多孩子仅为了“完成”而完成,而不是为了读书而完成。Nilam读书笔记一般是要求学生按固定格式记录书籍内容,包括书名、作者、主要情节和读后感等,这种单一的记录方式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只能机械地填写内容,而无法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很多时候,笔者不免心想,花这样多时间去填写这些报告,到底呈交上去后是有谁真正在审看?

读书的兴趣是需要培养,但不是以“量”为主,或者是为了交功课而读, 而现在更离谱的是,Nilam读书笔记的商业化现象愈演愈烈,社交媒体上充斥著贩卖Nilam阅读报告的广告,甚至有人利用AI技术,如ChatGPT,来代写阅读报告。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项目的初衷,还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进一步扭曲了阅读教育的本质。

曾经柔佛某华文小学在脸书发了一个帖文,是赞赏学生们在阅读报告上所取得成绩,即以阅读书本为量来分出胜负,而在十大排行榜榜首的六年级学生,在三个月内竟然阅读量高达2107本书,其他年级得奖名单个个都是在三个月内读超过400-500本书,而一年级的孩子更被记录在三个月内读了214本书。

大人要读书,即使每天专注读一本,三个月都只能读90本,那还是惊人的吸收力,而小孩子的阅读报告可以记载他们三个月读了几百本书,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写报告?记录在NILAM?难道我们要灌输给孩子的思维,读书就只是在记录书名,作者及重点摘要吗?

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应该强调的读书的质量,是否真的吸收进去书里传达的知识。因此,与其让学生机械地完成大量读书笔记,不如减少任务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深入阅读并进行深刻的思考和讨论,而不是追求数量上的完成。

现在是AI科技时代,已经不停留在片面记录方式,因此培养阅读的风气也可以融入科技的发展,让教育与科技与时俱进,阅读报告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引入多样化的记录方式,例如绘制思维导图、制作读书视频或写作书评等。与其让孩子花时间记载在NILAM,倒不如让小朋友们成立读书小组,发挥他们的报告创意。

要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绝对不会是通过无聊的记录阅读报告可以完成达标的,而教育是不断进步和适应的过程,因此发现有问题就应该改进,才能真正培养爱看书的下一代。

林艾萱

毕业于博特拉大学大众传播系,拥有18年媒体经验,曾任职多家报馆记者及乐活志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及专栏作者。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