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何启良教授来邮提及林连玉与王宓文有诗文交往,《南洋商报》1954年4月24日载林连玉〈送王宓文先生欧游渡假〉一诗:

这首诗又载《连玉诗存》(吉隆坡:林连玉基金委员会,1986年)第30页,题作《送王宓文总视学官欧游渡假》。

两个版本有少量文字不同,何教授希望我能凭借专业知识解读一下两个版本文字差异的原因。恰好林连玉基金来函为2019年华教节专辑约稿,本年的主题之一是“活化本土古迹——走出缅怀层次”。我考虑到不仅建筑、文物可称“古迹”,林连玉先生留存的每一首诗也都是本土的文献古迹之一,同样需要解读、需要活化,从而可以走出缅怀层次,让林连玉先生的诗歌真正成为今人的文化营养,因而乐意将此诗解读于下。

华语不列官方语文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的长诗,每四句一段,每段转韵。第一段云:

王公渡假得小闲,不甘蛰伏长闭关。
一棹烟波万余里,直向英伦览湖山。

首段说,王宓文先生长期担任华教总视学官,长期忙于工作,今年有幸得到休假的机会,但不甘心蛰居在家,打算乘船远行,到英伦三岛去饱览湖光山岚胜景。百度百科介绍王宓文生平说:“王宓文1931年受任霹雳州华校视学官,战后升任马来亚教育部华校总视学官。1946年曾回到南京中央大学附中任教,然迫于局势,旋即返回南洋。1955年退休后,曾赴英国伦敦博物院研究中华文化。”

上述介绍大节是不错的,但忽略了王宓文1954年即赴英国休假,1955年才办理正式退休的细节。根据《王宓文像传》,第一张照片即是“一九五四年,送赓武博士赴英,轮上”(《王宓文先生纪念文集》,页76)。这说明王宓文1954年赴英之行,很重要的私人事务是送儿子王赓武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

百度百科的王赓武生平介绍说:“王赓武1955年获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5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这一介绍同样忽略了一个细节,即王赓武应是1954年即通过马来亚大学硕士学位答辩,旋即申请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与其1955年正式获得硕士学位证书是不矛盾的。诗中的“一棹”一词,《连玉诗存》误作“一掉”,何启良教授已据《南洋商报》作了校正。第一段“闲、关、山”,押平水韵上平声十五删韵。

整装挈眷欲登程,群从酌酒饯公行。
小子蹭蹬不称意,牢愁满腹为公倾。

第二段说,王宓文整顿行装、携带家眷准备出发,林连玉等一众友好置酒为王公饯行。诗中的“小子”是林连玉自己的谦称。席间,林连玉感到华教局势不如人意,于是向王宓文倾诉满腹牢骚。林连玉当时的“牢骚”主要是什么?

查林连玉生平,1953年4月,林连玉促成马华教育“三大机构”合并,任职“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副秘书。同年12月19日,他出任教总主席一职。1954年8月,他以教总名义提出列华语为官方语文之一;其后,他以教总名义向联合国申诉,请求该组织关注马来亚华人地位问题。

可见,当时林连玉是以教总主席身份考虑华语不能列为官方语文的问题,这正是他“牢骚满腹”的原因。这一段“程、行、倾”三字,押平声八庚韵。

中华泱泱大国风,五千年来车书同。
余辉犹得光南服,更为此土开天荒。

第三段说,中华泱泱大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来车书会通,以汉字汉语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馀辉”以下两句是阐述明朝郑和下西洋以来的历史,明朝作为宗主国,曾以马六甲(满剌加)作为外藩国,南来的华人为开辟这方土地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古代京城以外的地区划分为“五服”,所以称南方诸国为“南服”。

此段押韵字“风、同”为平声一东韵,“荒”为平声七阳韵。林连玉是福建人,他的方言口音可能读“荒”如“hong”,所以,可以一东韵与七阳韵通押。

多元共存平等原则

庶矣富矣加之教,广厦千间序与校。
春风化雨总无私,达德成材著明效。

第四段说,按照华人的文化传统,“衣食足而知礼仪”,在社会富庶之后,就需要开办学校,如春风化雨般传播礼仪文化,让年轻一代成长为知书识礼、道德高尚的人才。这就是马来半岛华教事业的职责和效能所在!此段“教、校、效”三字,押去声十九效韵。

忽闻建国有计划,削足适屦误决策。
入主出奴见何深,迳欲蔓夷绝我迹。

第五段说,在马来亚建国前夕,某些参与其事的人不顾华族根本利益,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即放弃华族追求平等的诉求,承认马来族特权,以换取华人成为马来亚公民。持这样见解的人是怀揣恶意,以自己所崇信者为主,以所排斥者为奴,其险恶用心是要灭绝华教,进而灭绝华族。

林连玉先生在80大寿演讲中指出:“马来亚、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你要谈什么公平,谈什么团结,我们的信念是多彩多姿,共存共荣。凡是违背这个原则的,都是假话,我们不相信,是骗人的。”这话讲得何等好啊!对照目下某些在华社高校主政的人,侈谈什么国际化、正规化,而限制华文的使用,放弃了多元共存的平等原则,其用心违背林连玉精神是显而易见的。

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段末句的“蔓夷”一词与“芟夷”同,原意指农夫铲除恶草;然而,铲除华教是苛政,不宜用除草来比喻;所以,后来收入《连玉诗存》时,此词改成了“虔刘”,意谓劫掠、杀戮。原典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虽然是同一出典词汇的换用,仍可见出林连玉写诗之审慎用心。此段所押“策、迹”二字,出自入声十一陌韵。

小子护持心有余,回天无力长欷嘘。
安得如公观上国,叩阍呼诉万言书。

以上是最后一段,林连玉谦称自己护持华教心有馀而力不足,未能回狂澜于既倒,改变不了华文未能如友族语文一样列入马来亚官方语文的现实。希望王宓文在英国期间,能够向英国议会反映,呈上马来亚华族平等诉求的万言书。末段所押“余、嘘、书”三字,出自平声六鱼韵。

以上解读不知是否妥当,敬请何启良教授及其他读者不吝赐正。

(本文为2019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由林连玉基金组稿)

詹杭伦

南方大学学院
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