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计划在明年国民型小学四年级的马来文课本里增设爪夷文书法,结果引起华社热议,许多组织纷纷站出来表态,包括行动党13名行动党州议员与大批基层联署,呼吁行动党的内阁部长改政策。

教育部早前表示,将在明年推行的“爪夷文书法”课程,只是教导一种书法,而不是要学生去学习爪夷文。这个措施就使华社百思不解,为何偏偏是爪夷文书法,而不是其他文字的书法?教育部的目的何在?

倘若只是教导爪夷文书法,那就意味学生未必会读爪夷文字母,更甭说了解其意思了。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将爪夷文书法纳入马来文课本?如果纯属艺术鉴赏,何不将其纳入美术课或课外活动?

遗憾的是, 教育部并没有解疑释惑,以致华社对该政策的反弹愈加激烈,甚至怀疑教育部的做法形同温水煮青蛙,未来将把爪夷文纳入小学的课程里。

纷纷扰扰之际,国防部副部长刘镇东的一番言论显得特别刺耳,其中是将该课题与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缺乏互信、对彼此的文化没有深入理解的现象挂钩。

刘镇东说,多语是马来西亚人的共同资产。让我们想像有那么一天,所有马来西亚人都能掌握马来文和英文、许多马来人也能掌握华文、部分华裔可以掌握泰米尔文,也有很多人掌握伊班语、卡达山语等等。当每一个人都成为能掌握多种语言的人,这将成为马来西亚国民的共同特质,恐惧他者的旧政治便将消逝。

语言非分化种族之源

掌握多语的确是了解他族文化的桥梁,但是,分化族群的根本因素并非在于语言。试问,各族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马来文,为何依旧无法建立族群间的互信?

刘镇东点出了一个问题,就是长期以来的分而治之导致族群缺乏互信。既然如此,希盟是否应该在上台后先推倒种族政策的高墙?

事与愿违,希盟领袖仍然不时发出种族性的谈话,随手拈来就有落实新的土著议程、推动土著优先政策、华人富有论等,再加上预科班学额90:10固打制、不签署《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和罗马公约等举措,让人无法确信政府会公平对待各族。

爪夷文本身并没有问题,关键是累积已久的偏差政策,使华社对教育政策时刻保持警惕的心理,担忧稍一疏忽就导致华教变质,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教育部其实可以在实施任何政策前与相关组织进行沟通,确保彼此达成共识,以此消弭华社的疑虑。
 

郭碧融

七字辈,毕业自槟城理科大学传播系,现为私人学院讲师,业余为文字工作者。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