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是否应该处死?处死后是否就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处死的判决是否就能阻吓更多犯罪行为?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后,或许都会有不同想法。

这部由台湾公视与HBO合作的短篇连续剧,创作灵感源自于前几年台北捷运发生的“郑捷无差别杀人事件”,并在其中渗入台湾这几年较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这部电视剧会受到广大回响,并非是一味地传授善恶的界限,反而是把社会案件当作引线,并爆发出所有牵涉人事物的详细脉络,从中让人多面向去探讨,何谓真正的“真相”。

这里头不仅探讨加害者的犯罪动机,也呈现被害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尤其里头杀人犯的家属被冠上帮凶标签,不仅遭社会大众排挤,丢失工作,最终甚至还必须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下去。

“难道一个人犯罪,全家人都要受害吗?”里头对生命无助的哭喊对白,成了我心中近期一直回荡不安的讯息。

另外,现代媒体对即时新闻处理的态度与手段,精神病人的定义与权限在哪,家庭与工作的职责与时间分配,网络的私刑正义等,都透过每个角色的穿梭际遇,不时丢出一些令人无法回避的讯息。

尊重公众人物隐私

每个人所追求的善,是真善,还是伪善?每个人在厌弃的恶,是真恶,还是遭扭曲的恶?

我没有真正答案。但看到近期社会发生的许多新闻,对比电视剧情里暗藏的警世,突然感觉到心有戚戚焉,一种莫名遭到大时代诅咒的宿命感。

以最近娱乐圈热爆的“安心偷情”事件举例好了。这件事并非可怕的杀人事件,也并非涉及群体重大利益的新闻,却盘踞了媒体新闻头条好几天,成了每个人都回避不了的资讯焦点。

坦白说,尽管事件主角是大家熟悉的演艺人员,工作性质也让他们成了公众人物,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私生活也要赤裸裸摊开给大众知道。

很多人都误以为,既然这些人选择了演艺圈——一个透过公众知名度来赚取厚利的行业,私生活当然也要相对地牺牲,这才符合“高回酬,高风险”的投资理论。

不过对我而言,他们的工作性质造就他们成为公众人物,但并不代表他们私底下也需要娱乐大众。当然,这个时代的明星与以往不同,大都改变态度,选择了社交媒体来间接贩卖自己的私生活模样。

但那是自觉性的行为,与被外界硬生生扒开私生活的态度不同。这就好像是情投意合的亲密关系及强暴性侵的差别,表面上看似同一种行为,一旦出发点与形式不同,就会造成了不同的结局。

这个时代最残暴的是,科技先进得让每个人都没有了隐私,间接也造成了大家不尊重隐私,因此也粗暴地认为,不尊重其他人的隐私很合理。因此,所有事情只要上传到社交媒体,公审也成了合理的手段。

谁是圣人?

每个人都懂得用最高姿态的道德标准去评断他人,集中火力攻击目标人物时,却没想到某些无心的举动,可能间接伤害了无辜的相关家属或朋友。

谁不会犯错?谁是圣人?说穿了,每个人在批评他人的错误时,其实心态上是在掩盖自己另一样缺点。

越懂得大力抨击他人错误的人,身上隐藏的恶其实更多。我们都在恶的剧本里,要如何走出善口,书写成为更好的人与社会,仍来自你自己能有多宽阔与耐心的自觉。

郭朝河

超斜杠青年,乐观豁达,臣服天命,悠游穿梭在时评、影评、乐评、旅游等的世界,用卑微的心经历人生。著有《在生活,藏一座雪山》。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