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研究课题是华语语调,因此这几年我较关注语调的现象。除了平时自己观察以外,也和前辈们、老师们讨论,发现我们华语语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大多数人都没有轻重音的概念,平日口语对话中较少发现有所谓的轻重音。而我们一般表达重音的方式,就是突然提高音量或把字音拉长。由于刻意而突然,在听感上往往显得突兀且不自然。这可能是和在小学阶段,没有结合语音和语法来学习有关。

二,有些人说华语,听起来像在讲英语或马来语,语调都很平,感觉上有语气,但华语抑扬顿挫的特征并不明显。有时是声母、韵母的问题,有时是四声的问题。字音发不清楚,四声起伏不正确,听起来就失去汉语的音乐性,语言的美感出不来。但更多时候是语流的问题,也就是音节的处理问题。语流在哪里呢?

在语调里边儿。但若只将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等串起来,认为那就是语调,这就忽略了音节和音节之间连读的音联,或许也会随之产生语流自然不自然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比想像中复杂,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当中很多人越来越倾向于讲掺杂式的华语,相对纯粹的华语已经越来越难听见了。掺杂式的华语,尤其是混著方言、英语、国语词汇的句子,四声的音高受到严重的影响。当四声歪歪倒倒,声调音高的基音都不稳定,那就更难去要求语调的起伏、语流的自然了。

三,有些人说话,一句话里,没有升降、没有段落。比方,说一个陈述句,“我回来了”或“我去公园”,句号前的字调往往上扬或把句末字音拉长,这两个现象都说明了没有把语调学好,没有充分认识语调在传达信息方面的作用。

二十多年来,我从一个学生对汉语拼音似懂非懂,到一个播音员通过掌握汉语拼音来帮助自己的口语发音,到一个老师尝试去认识和了解语音语调的理论和概念,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过去四年,我成为语言学研究生以后,回看我的语音学习过程,当中我看到了几点。

第一,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在语音教学方面的缺失,对汉语拼音系统和语音知识掌握的不足,造成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不关注或无力去关注华语口语发音教学的问题。

第二,具体而有成效的华语口语发音教学,是通过播音界实现的,这至少在我身处的八十、九十年代确实是这样的。

第三,我们曾经拥有很有理念的专业播音员,像黄汀湘、彭宗明、陈天然、林青、陈丽君等这些积极推广汉语拼音和正音学习的播音界前辈,把推广正音视为己任。

第四,理论的概念不强,使我们建构不起对华语正音的理念。第五,我们的语音概念意识和传播相关概念的努力,相对的很薄弱、缓慢。就以我这么一个“说华语的声音工作者”来说,我是在2004年左右知道语调这个概念的,而正式投入语调教学是2006年的事了。

今天,汉语拼音教学虽然已推行多年,还是有一些老师只是把它看作是汉字的注音系统,只是作为认读汉字的辅助工具,没有真正的融入到口语发音教学。

再说,小学课堂上的范读或导读,最常见的是以音节划分的词汇读音示范引导,一直没有特定的朗读课,没有语调的学习。学任何一门语文,必须要有朗读课。没有朗读课,语感如何建立起来呢?说起话来,汉语的抑扬顿挫该怎么练起来呢?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注:本文依据7月8日“马来西亚华语语音研讨交流会”讲稿《什么是语调?了解本地华语语调现象》改写。

叶佩诗

语音工作者。中国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所修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第五台(Aifm)前播音员。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