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我参与了在福建福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华文化发展方略——两岸四地文化沙龙》。此项活动是由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文化院主办,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承办。活动是以“推进文化融合、累积文化认同”为主题,谈论两岸四地中华文化的多元与一体。我的身份是一位在新加坡工作了20年、来自马来西亚的学者,对这个“两岸四地”的研讨会,显然是一个“局外人”了(“两岸四地”是指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我极为珍惜这个少有的交流机会,陈述一位海外知识分子如何看文化中国这个议题。

中华文化发展中,常提到开放、包容、融合等等,但是文化如何包容、如何融合,当然有许多途径。其中一个很具体的方案就是学术交流和学术研究交流。所谓学术交流,无外是老师、学生交流计划、短期游学、互访合作等。这种项目两岸四地的大学来往甚是频密,近年来更是目不暇给。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两岸四地学术交流其实是非常频密的,非官方的交流近20年来也越来越频繁。相对而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与两岸四地的学术交流其实是比较缓慢的,但也不断在跟进,在香港,老师间的交换、学生的论坛与中国大陆、台湾都在跟进。如果中华文化将其看作是开放、包容的元素时,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未来的方向。在培养未来华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海外华人知识份子也尽了很大的责任,学术交流最终的目的是使科学、资讯、思想、观点得到沟通与交流,其角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然而我关心的是“学术研究交流”。学术研究在大学使命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研究就没有进步,研究包括论证、反证、批判,最终结论成为可以立足的学派,研究应当在大学使命中排在第一位。在中华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包括经典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及海外华人学等,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高等学府,无论是大学还是学院都已相当可观。当然,论者认为中华文化研究应该以中国大陆为主导。我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中国大陆的研究人才、学术人才阵容庞大,并有著深厚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出版财力的丰厚和市场的庞大,亦非马、新可以比肩。他们的确有能能力带领学术界。同时,我认为海外华人或在地华人其实也不断注重学术研究,包括经典和现代文学、海外华人学的研究。

其实马来西亚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扎根方面也非常认真、执著与积极,华文小学约有1000余间,华文独立中学也有60多家,以华文为主体的大学学院有三间。我们时常听到评论者说,马来西亚是两岸四地以外具有最完整的中华文化、华文教学的教育系统。马来西亚在海外的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扎根做的都很认真,文化节日、中华美术、书法的发扬、中文的教学都是不辞余力。谈到学术的扎根,其实也有成果。中华文化经典的研究,在大学里也是非常注重,在马来西亚至少有四间大学有中文系,也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研究中华文化的人才。在中华文化经典的翻译工作方面,马来西亚也做的相当出色,比如四大名著,都已翻译成马来文,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翻译工作的完成,全是依靠民间的力量。这一点,马来西亚华裔学者对文化融合及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让马来、印尼同胞能以他们的语言来了解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是功德无量的工作。这方面的翻译工作,两岸四地的学者如果能和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学者共同努力,一起把重要的著作翻译过来,肯定会加分。

文化被异化并非坏事

许多学者也谈到了文化差异的问题。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与扎根有其多元性与在地性元素。何谓多元性?中华文化传播到海外基本已经起了变化,它参与了本地性的各种元素,比如马来西亚的华语就参与了马来语,以及参与了各种方言,以及西化的元素。这都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异化的结果,但这不一定是坏的东西。

在学术研究交流方面,我有两个建议。一是研究方法的开拓,二是研究内容的开拓。

传统学者和现代学者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中国学者有扎实的传统治学训练,这是海外华人学者值得学习的地方。许多海外华人学者受过西方高等学府的学术训练,彼此可以互相互补。在海外华人的学界里,我们时常提到一个名词,即“海外华人学”,要把这系列的研究塑造成一门学科(discipline),这个过程很艰难。如果我们企图把“海外华人学”塑造为学科,必须借助于中国大陆、两岸四地及海外华人的学者不断努力。现在我们都讲究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这个呼吁已经有20年的时间,现在已开始有点成果。可是现在我们发觉,跨国性的研究,或是跨校性的研究,还是在起步阶段。

我希望以后两岸四地学者能够不断努力深化,新马学者可以借助大陆的宏观资料,大陆学者可以借助海外学者的微观资源,互补共生互利。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