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有篇专题分析阿根廷何以由盛而衰的专文。其实,这也是发展经济学中常提到的主题之一。比较经济发展学者均知道,在20世纪初期,阿根廷曾是世界十大富裕国之一,人均收入比德、法、意大利等国还高!也曾是许多欧洲人理想的移民目的地。

只是,自二次大战以来,阿根廷便日趋没落。以一个面积278万,人口仅有约4000万的人少地大,物产丰富的国家言,会日趋没落确是令人费解。按《经济学人》专文的分析,其没落的主因大体上有三:

一是,这是个富裕但却现代化不足(rich but not modern)的国家。这句话也令人联想到油气盛产国与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句经典名句。阿根廷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少地多,易于发展农业,也以大宗农产品为其主要产出。在20世纪初期,它就是靠大宗农产品,自由贸易,及英国(当时的强国)发达起来。可也因此而削弱了搞全面现代化的努力,特别是工业化、教育与技术的现代化。到了2010年代的今天,它依然以巴西、中国与美国为主要贸易伙伴,且以出口农产品与初级产品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自也限制了其升级能力。没有大幅升级,特别是高科技制造业(high-tech manufacturing)(如日台韩),自难实现全面现代化。

外国人剥削本国人

二为过于保护主义取向的贸易政策。南美洲各国多在19世纪初期争取到独立,国家自主性相对高;可也因意识形态,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因素,而盛行搞保护主义。从好的方面看,在初期可扶持国家产业的发展,从坏的方面看,被扶持的产业,又成了国内尘断集团,阻碍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级。如早在1950年代,阿根廷便不惜代价地搞汽车保护政策,即便亏损累累也要撑下去,结果是损失日趋扩大,甚至剥夺了把资金用在生产性事业的机会。

此点,倒与大马颇有类似之处。大马自1980年代以来,便搞自欺欺人的“市场换技术”的国产车项目。结果是,技术学不到,反而变成帮日本人垄断本国汽车市场,剥削本国消费者。世上就有这么令人费解的国家发展政策。

其实,头脑清醒的人皆知道,外国人未必会把先进技术转移给本地;即便转移,也要看本国人有无能力消化运用之,而最关键的是,汽车是种讲求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的产业,没有一定规模本,就钱途无亮。

伸言之,中小型国家,如韩国,若要搞汽车产业,就必须走向国际,扩大市场,用需求来推动规模。

可大马却甘于让外国人持续剥削本国人,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怪事。或许,主因在于,这政策也养出了一批与掠夺性外资共生的寄生阶级。

其三是阿根廷缺乏必要的健全的制度,来推动必要的结构性改革。与澳洲相比,澳洲就有个可以与保守党竞争的劳工党,以促进较合理的福利化,有学徒制,有独立的关税委员会(Tariff Board),独立的司法体制等,来防止朋党型财富重分配,也就是让财富更能让全民分享,而非更集中于财团的反方向财富重分配。

阿根廷的问题就是,一方面大搞民粹主义(Populism),他方面又贪污腐败盛行(在国际透明组织的贪污调查中排名106),政官商大事勾结。这样的民粹加财团集的朋党资本主义,肯定是走向没落之道。阿根廷的没落之道,与大马的现状,可说是“似曾相识”。大马不也是走在没落中吗?其主因,不也是同出一辙吗?

孙和声

时事评论人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