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中国东南沿海历史名城,这座因满城刺桐树而得名的“刺桐城”,曾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历史的沉淀赋予了其独特魅力。如今,这座城市正以一种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著其活力与风采。在众多泉州的名片中,惠安女、网红车夫、蟳埔女,都有自己独特一面,他们分别代表著泉州传统文化的坚守、现代潮流的融入以及独特民俗的传承。
今年8月初,由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和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泉州广播电视台承办承办的“丝路双城记暨媒体世遗泉州行”,就邀请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的10多家主流媒体,包括《东方日报》,走进这座千年古港,见证三张鲜活的“名片”。
惠安女:海风中身影
惠安女是泉州市惠安县东部沿海地区汉族妇女的统称,以其独特的服饰和勤劳的形象著称。她们的服饰具有浓郁的闽南特色和海洋文化元素,其典型特征是头戴斗笠和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也是中国现存身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的汉族群体。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能生动地勾勒出惠安女独特的服饰特征。所谓的“封建头”,是指她们以黑色的头巾包裹著秀发,只露出圆润额头和刘海,象征内敛;“民主肚”则指短上衣裸露的腰肢却大胆而灵动;“浪费裤”指向与短衫形成鲜明对比的宽大裤子。
这样的服饰特色与劳动息息相关,实用与美观兼具。具体而言,惠安女经常在海边劳作,斗笠可用以遮阳防晒,头巾可防沙御寒,短上衣和短袖口方便劳作,宽腿裤则便于在海滩上行走和劳动。
这身服饰不仅是惠安女勤劳、朴素、坚韧性格的体现,更承载著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2006年5月20日,惠安女服饰就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网红车夫:穿梭巷陌文化使者
如果说惠安女代表著泉州的传统与坚守,那么现年68岁的网红车伕吴恩典则是泉州古城的“草根大使”,他用三轮车为游客“画”出了一条独特的泉州风景线。
一般半小时的导览路程,可以在吴恩典激情澎湃讲解下,成两小时的“古城文化行”。他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闽南红砖墙和燕尾脊建筑智慧和人文底蕴娓娓道来,因其在讲解时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而被网友称为“诗人车夫”、“泉州古城活字典”。
吴恩典指出,他在26岁时,就以三轮车夫为职业,42年的风雨不改载著市民游客穿行在泉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文物景点,热情为他们一一讲解。当然,他能对泉州古城建筑、人文历史、民俗掌故能如数家珍,是多年不断学习的结果,也是其热爱、推广泉州文化佐证。
吴恩典的热爱与坚守不只让他在网上爆红,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在今年6月27日,泉州市文旅局就授予吴恩典“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旅游推荐官称号。
吴恩典的走红,恰恰说明了传统行业在文化叙事和互联网加持下,能焕发新的生机,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线。

蟳埔女:头顶“行走的花园”
蟳埔女是泉州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她们生活在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村,以渔业为生。如今村内仍有不少民房始建于明清时期,其中更保留了分布于蟳埔村及泉州沿海一带的特色民居“蚵壳厝”,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
与惠安女的素雅形成鲜明对比,蟳埔女以她们头顶的簪花围而闻名。这一独特的头饰,是将新鲜的花朵如茉莉、素馨、含笑、康乃馨等,用簪子插在发髻上,再用发簪固定。鲜花环绕在发髻四周,仿佛一个“行走的花园”,绚烂夺目。除了簪花,她们的耳垂上还佩戴著硕大的丁香耳坠,与鲜花相映成趣,更显风情万种。
簪花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它承载著深厚的文化寓意。因此,蟳埔女习俗在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蟳埔土生土长,致力于蟳埔习俗文化宣传的庄群指出,蟳埔女的一天从戴花开始,在蟳埔女传统观念里,鲜花代表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著女性的勤劳与美丽。
簪花围是她们日常的装饰,传递著她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盼和希冀。

据统计,簪花围国潮风掀起后,蟳埔社区平日吸引超过万人游客量,在节假日日均游客量更可高达到5万人次。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蟳埔社区簪花,穿上特色服饰,站在蚵壳厝旁,当一回“蟳埔姑娘”。蟳埔村内簪花店也如雨后春笋,有超过百家簪花店,带动了在地经济与文化传播。
蟳埔女将传统民俗融入了日常,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著这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围如今也成为许多游客到泉州体验和打卡的必选项目,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和了解这份美丽的文化。


惠安女、网红车夫、蟳埔女,这三张名片,三种风貌,共同构成了泉州立体而鲜明的文化拼图。他们既是泉州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正是这些独特而又充满魅力的群体,让泉州这座古城在历史的洪流中,始终散发著独特的芬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