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这座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宋元时期便以“东方第一大港”之名驰誉世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其不仅是福建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枢纽,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港口。
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遗。分布于全市的22处遗产点,记录著公元10至14世纪的海洋商贸荣光——开元寺的晨钟、天后宫的香火、清真寺的诵经、伊斯兰圣墓的静谧、府文庙的儒雅,以及泉州市舶司遗址一一见证了这古城的繁华岁月。
泉州的历史不仅刻在红白相间的墙体与古塔上,也流淌在活态的文化血脉中。其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的城市:泉州花灯、闹元宵、南音、水密隔舱福船制造、福建木偶戏、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以及送王船的海祭仪式。这些传统至今仍在街巷间延续,将千年前的海风与今日的烟火紧密相连。
今年8月初,“丝路双城记暨媒体世遗泉州行”邀请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的10多家主流媒体,走进这座千年古港。《东方日报》随团探访,在五天的行程中穿行于古迹之间、接触非遗工艺、品味地道美食,见证泉州如何在历史与现代间自如切换。
泉州市委常委刘林霜在欢迎宴上就形容,泉州是一座“半城烟火半城仙、千古风华千古情”的城市——既有万亿经济体量的现代脉动,也有世遗涵养的文化自信,正以“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品牌,向世界再一次闪耀。

所谓“半城烟火”,是指泉州古城中弥漫生活气息的市井巷弄,茶香饭语、商贩吆喝与人情往来交织成一幅鲜活的市井画卷;而“半城仙”,则寄托于清源山的巍峨、开元寺的肃穆等历史与自然之美,让人恍若置身仙境。
尤其漫步泉州古城,不用半小时便能从妈祖庙走到开元寺,从清真寺转到孔庙。泉州天后宫是中国沿海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庙,始建于宋代,庙内香火鼎盛,雕梁画栋间弥漫著航海者对海神的敬畏。每逢祭典,庙前更是锣鼓喧天、信众如潮,延续著海丝时代的祈海平安之风。

与之遥遥相对的,是泉州关岳庙——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关帝与岳飞合祀庙宇。红墙碧瓦下,关公的忠义与岳飞的精忠在香烟缭绕中交织,成为闽南人心中护国佑民的象征。这里不仅是信仰中心,更承载著泉州人在海内外经商、出洋谋生时对家国的牵挂。
泉州开元寺是福建最大寺院,寺院的东西双塔,是泉州最具标志性的天际线。始建于唐代的开元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南宋重建的“镇国塔”与“仁寿塔”分别高48.24米与44.06米,历经台风与地震依然稳立如初,宛如守护海丝的永恒灯塔。泉州开元寺也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驻锡的道场,因此庙内就设有弘一法师纪念馆。



来到大雄宝殿,石柱上二十四尊精雕细琢的“飞天乐伎”撑起梁架,她们人身羽翅、鸟腿灵动,手执乐器或文房四宝,仿佛正从宋元的海风中翩然而至——这是泉州文化交融的缩影,也是中国木构建筑中极为罕见的艺术瑰宝。“飞天乐伎”是源自印度神话里的乐神干达婆与歌神紧那罗的复合体,表现为半人半鸟或马的性别分化形态,职能为礼佛乐舞。


走进泉州古城深处,青石板铺就的中山路延伸在红砖骑楼下,拱形门洞间传来南音的清婉旋律。路边有贩卖文创产品、地方美食、礼品的小店,也不乏连锁品牌的餐饮店、服饰店,笑声与讨价还价声交织成古城的日常交响曲。
全长超过2公里的中山路与周边29条背街小巷,形成泉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联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因此也被称为“百年中山路,千年泉州史”。

沿著巷弄向西,便来到泉州最具烟火气的西街。这条古街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厝与骑楼建筑,石板小路蜿蜒而行,两侧有小食馆、糕饼铺、文创礼品店错落有致。小巷深处,除了一些改为精品酒店或民宿外,更多是一户一户在地民宅,也是泉州最真实的生活景象。
走出古城寺庙和巷弄,泉州的文化宝库还隐藏在博物馆之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海洋交通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收藏了宋元时期的外贸文物、古船模型和航海图,重现了泉州作为世界商贸枢纽的辉煌。

至于于2019年开馆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则将南音、花灯、木偶戏、福船制造等珍贵非遗集中展示,同时还设立了多个传统工艺作坊,不定期邀请传承人到现场表演,跟观众互动,让游客在一馆之内沉浸式体验千年技艺的温度与韵味。


泉州的故事,不只是写在石塔与庙宇间,更在海风、茶香与市井里延续。如今,这座曾经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再次张帆启航——用文化的温度、经济的活力与开放的胸怀,与世界共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