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泉州,这座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千年古城,不仅以古迹建筑闻名,更以食物为载体,向世人展现生活中的历史与文化。对泉州人来说,一碗面线糊、一份土笋冻,不仅是日常的温饱,更是世代传承的味觉记忆。

本月初,由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和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泉州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丝路双城记暨媒体世遗泉州行”邀请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十多家媒体走访泉州。《东方日报》随团采访,在五天行程里,从舌尖认识泉州,也见证了这座古港如何把世界遗产的故事,转化为可以入口的文化。

一碗面线糊:日常里的温暖

在泉州传统美食中,面线糊是其中代表。与外地清淡的汤头不同,泉州的面线糊以其稠而不腻、鲜美无比的汤头著称。熬煮得入口即化的细面,混合各种各样的配料,如蚝、海蛎、蛏、淡菜、大肠、卤蛋等,再蘸著本地特有的酱料,那一口下去,暖胃更暖心。这样的滋味,正是泉州人最日常、也最骄傲的味觉记忆。

泉州面线糊,口感细腻柔滑、味道鲜美。
泉州面线糊,口感细腻柔滑、味道鲜美。

土笋冻:大海的清凉密码

午后的炎热里,最适合来一碟透亮的土笋冻。土笋初听其名,你或许会以为这是某种植物,但实际上,其是一种生长在海边泥土里的环节软体生物,学名叫“星虫”。经过熬煮成胶质,冷却成冻后即可切块上桌。其口感爽滑富有弹性,没有任何腥味,可搭配酱油、醋、花生酱和芥末,一口下去,冰凉中带著鲜甜,独特的风味让人一试难忘。对外地游客或许新奇,对泉州人来说,它则是一种与海洋共生的生活密码。

土笋冻色泽灰白相间,玲珑剔透,鲜嫩清脆,质地柔韧,富有弹性。
土笋冻色泽灰白相间,玲珑剔透,鲜嫩清脆,质地柔韧,富有弹性。

姜母鸭:宫廷御膳的人间烟火

夜色渐浓,老城的香气却愈发浓烈。砂锅里咕嘟作响的姜母鸭,散发著醉人的香气。据传这道料理源自宫廷,后流入民间,与闽南、台湾一带的饮食文化紧密相连。大量姜片与米酒浸润鸭肉,慢火炖至酥烂,汤头醇厚,辛香与鲜美交织。冷天里来上一锅,既暖身又暖心,是闽南人心中最能驱寒解乏的一盅。

香气扑鼻的姜母鸭。
香气扑鼻的姜母鸭。

海蛎煎:大海在舌尖跳跃

作为沿海城市,泉州的美食自然少不了海鲜的身影。泉州人善于利用海洋的馈赠,将简单的食材烹饪出不一样的美味。

​海蛎(蚝)煎,便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道菜。新鲜肥美的海蛎,配上地瓜粉、鸡蛋和青蒜,煎至两面金黄。再蘸上特制的酱料,口感层次丰富,鲜美无比。每一口都是大海的鲜香与热锅的火气在交织。

肉质肥润,香软可口的海蛎煎。
肉质肥润,香软可口的海蛎煎。

鱼卷:手艺里的生活智慧

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的鱼卷,看似朴素,却考验厨师的刀工与手艺。新鲜鱼浆混合薯粉,裹上馅料后蒸熟或油炸,外弹内嫩。逢年过节,它总会出现在餐桌上,成为家人团聚的味觉符号。这样的料理,蕴含著闽南人细腻与勤劳的智慧。

入口柔润清脆鱼卷。
入口柔润清脆鱼卷。

葱茸包与芋粒花生汤:咸甜之间对话

若要感受泉州小吃的另一番精致,米其林推介餐厅,位于石狮市的绿岛海鲜酒楼的招牌葱茸包更不可错过。葱茸包是融合了闽南传统风味与现代烘焙技艺的经典点心,松软面皮包裹著咸蛋黄与肉松,尾韵还带著芝士与葱香,形成“甜、咸、香”的三重味觉体验。

爆馅葱茸包。
爆馅葱茸包。

而芋粒花生汤则是另一种极致:浓稠香甜,却不显腻滞。一咸一甜之间,恰恰体现了泉州饮食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浓稠香甜的汤水上漂浮著芋粒和花生。
浓稠香甜的汤水上漂浮著芋粒和花生。

泉州的饮食,是最贴近日常的文化载体。它记录了海上丝路的交流,也折射出城市的多元与开放。走在老街,从烟火袅袅的小摊,到米其林认证的餐馆,食物串起了千年古城的记忆。

林建荣

《东方日报》言论编辑。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