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10日讯)新加坡审计署发布2024/2025财政年度审计长报告,点名4个政府部门和7个法定机构,在合约管理与采购、补助金管理、日常运作管理、收益管理、研究和发展基金审计等方面,出现25处较明显疏失。
根据报告,审计署在检查公用事业局一项水景工程建筑合约时,发现25个临时报价项目中,有23个可能不合规,涉及金额达14万8900新元(约48万8943令吉38仙)。审计署因此质疑这些报价的真实性,以及是否真正“物有所值”。
所谓临时报价项目,是指合约中原本没有列明价格,施工过程中如须额外追加,才由承包商暂时报价的项目。报告并未具体交代这些报价有哪些不合规之处。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在审计长报告出炉后发文告说,已报警处理,调查当中是否涉及不法行为。当局已检查其他类似合同,接下来将加强人员对采购和报价程序的培训。
根据报告,公用事业局也签署一份总值795万新元(约2610万5400令吉)、为期3年的合同,用于采购杀虫剂以控制蠓虫。从2023年11月合约生效至2024年9月,公用局共开出六笔采购订单,总值293万新元(约962万1200令吉)。
依照合约要求,承包商每次交货都须提交由受认可实验室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然而,审计署指出,公用事业局收到的所有检测报告,都未注明有效成分含量及产品是否达标。尽管如此,公用事业局仍收货并付款。
审计署也发现,6个采购订单的电子版产品检测报告被窜改,内容与纸本原始报告不符,似乎意在制造产品合格的假象。审计署指出,窜改文件以提供虚假资讯是严重问题,妨碍审计工作。
公用事局也未妥善监督杀虫剂的库存,导致订货不及时,被迫选择空运而非海运,额外支出30万2600新元(约99万3648令吉53仙)。另外,两份化学品供应合约也出现类似问题,当局没有独立检测便收货付款。
公用事业局已对涉及窜改报告的相关人员采取纪律行动。当局也把监督杀蚊剂存量的流程自动化,避免失误重演,同时加强侦测报告审查的作业程序,探讨采用数码化方式。
除了公用事业局,其他发现疏失的法定机构,包括内政科技局、国家环境局、经济发展局、海事及港务管理局、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国家研究基金会。这些机构大多出现未妥善管理合约和采购的问题。
以环境局为例,审计署在一项公私合营计划中发现,环保署没有监督私人伙伴依要求更新财务模式,以致多付给对方53万新元(约174万400令吉)。环境局已承诺追回款项。
审计署报告指出,几个公部门在研究补助金、采购与合约管理等方面出现疏漏。被点名的包括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海事港务局、环境局和教育部。
另外,审计署发现经济发展局和海事局在招标评估方面不够严谨。经发局在招标结束后,没有针对投标人的报价和所提交的佐证资料之间的差异进行澄清。
此外,经发局依据高于投标价格的推算金额核发合约。海事局则在招标评分上有错误,可能影响最终的授标结果。
审计长伍伟聪在报告中,提醒公共机构注意合约与采购管理、收益管理以及审计资料的真实性。
他强调,相关机构已承诺改进,审计署也会持续跟进,确保补救措施落实到位。
财政部周二代表全体公共机构发文告说,政府严正看待审计署发现的不规范记录,并已提醒公共服务与采购主管严格审查,发挥领导示范作用。
财政部指出,未来将持续更新培训和学习资源,并改善管理流程,同时推动更多科技化和数据分析,从而加强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