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31日讯)一名产妇在医院接受剖腹产后,新生婴儿脸部出现多处红印与瘀伤,家属对院方的处理方式表示不满,怀疑医疗团队在分娩过程中使用产钳,导致婴儿瘀伤,并质疑医院存在管理疏忽。院方则回应,医疗团队全程严格遵循临床标准,并在必要时采取辅助分娩措施,首要目的是保障母婴安全。
37岁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蔡先生在周一(25日)告诉《8视界新闻网》,儿子在5月28日出生,接著发现宝宝脸部有红印,下巴部位当晚转为明显淤青,喂奶时还出现一次呕吐带血情况。
他说,到了隔天,宝宝回医院进行例行检查时,太太询问了医生瘀青情况,当时医生仅告诉太太,瘀青会自行消退。
“医生是很含糊的,没有去检查,就直接带过,说两、三天,瘀青会直接不见。”
蔡先生也到了医院去,想了解情况。他说,在5月29日从早上等到下午4时许,他也见了一名医生。
“一名自称是医生的负责人有过来,他也是大概讲了一下说,会去调查,可是也没在当时给我们相关的这个解释,也因为当时也没有看到宝宝的情况,也没有给予宝宝情况的定论。”
他说,直到7月初陪太太去面诊时,医疗团队有当面简单告知情况,说医生的立场是,在生产时需要用到生产夹,所以造成宝宝脸部有红印。
蔡先生说,在宝宝出生两、三个星期后,瘀青全部消退。不过,宝宝近日因细菌感染患上脑膜炎,目前仍在康复中。
家属仍存疑惑
蔡先生说,在之后约两个月辗转与医院客服多次联系,最终在这个月初已得到院方书面回复,但回复未让他信服,他也仍对院方处理方式,比如为何剖腹产要用生产钳的做法,仍存疑惑。
“据我了解,产钳一般是用在自然分娩,而我太太是剖腹产。另外,至始至终,他们也没有因弄到导致宝宝瘀伤,认为需要道歉。”
蔡先生也说,据他向院方了解,宝宝脸颊红印确实是产钳造成,但瘀伤原因则未说明。
除了与院方联系,蔡先生透露,也已电邮告知卫生部此事,目前也正安排向律师征询法律意见。
医院:严格按照临床标准执行 印记属表面伤痕
竹脚妇幼医院受询时指出,知悉和理解蔡先生的担忧,院方事后也跟进处理。
医院妇产科主任兼资深顾问医生苏珊娜苏莱曼副教授指出,医疗团队在接生过程中给予妥善照料和护理,严格遵循临床标准在适当时候采用辅助分娩,以确保母子平安。
副教授解释,产钳是国际公认且广泛用来辅助生产的做法,即使剖腹产时也会使用。若出现延迟分娩的风险,产钳可能会用来辅助分娩,以避免婴儿缺氧而造成脑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在使用产钳前,医疗团队会仔细评估相关风险,以保障分娩过程的安全。在某些情况下,婴儿可能会出现暂时性的痕迹。
她也说,男婴脸上的印记是表面伤痕,医疗团队在婴儿出生后也每天跟进检查。医生也向家属解释那些印记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消退。实际上,那些印记几天后开始淡化,约一个月后就完全消退了。
最后,副教授表示,对于院方的解释未能满足家属的期望表示遗憾。
“我们必须强调的是,当时使用产钳是为了确保母子平安,院方仍会致力于为家属提供帮助,和解答任何后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