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5日讯) 新加坡国立美术馆自7月间在墙壁展出200个茄子艺术装置,尽管设有电眼仍有部分茄子“不翼而飞”,展出艺术家希望大众不要再以“本质化、无知”的方式看待艺术。
新加坡艺术家苏珊·维特(Suzann Victor)装置艺术《静物》使用200个茄子作为装置艺术,自7月起在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二楼的公共走道上展出,属于“新加坡艺事:曲径通幽”(Singapore Stories: Pathways and Detours in Art)展之一。
然而,部分作为艺术装置的新鲜茄子却“消失”,目前也不清楚是谁把茄子拿走。
苏珊维特日前回复《海峡时报》询问时表示,希望大众不要再以“本质化、无知”的方式看待艺术。
她表示,每个茄子经过精心手绘,增添色彩与光泽。
“茄子的排列方式非常讲究。这是我对动力学和行为艺术产生兴趣的起点。它们试图抗衡重力,最终还是被重力拉下——它们的失败带著一种深刻的意味。”
《静物》是苏珊·维特于1992年为Body Fields(由第5通道在百汇广场策划的现场表演活动)而构思,被认为是新加坡早期特定场地装置艺术的典范。
此次展览是由国家美术馆委托创作新版,茄子每月更换一次。所有茄子会给非营利组织在其社区农场进行堆肥处理。
《新明日报》记者周一走访该馆,二楼电梯门打开,《静物》展品就出现在星展新加坡展厅大门的右侧,并沿著墙角延伸至整个公共走道,与另一展厅衔接。
记者发现,转角处设有一台电眼,而横立在墙面的茄子则是由两根钉子状的固定器插入加以稳固。不过,茄子装置下方的地板则黏上警示胶布,印有“请勿触碰”(DO NOT TOUCH)的英文警示标语,以及请勿触碰的手掌图示。
记者发现,尽管有这些警示标志,仍有一些公众被横立一墙的茄子吸引目光,有些公众更不经意地伸手捏茄子。
茄子是否被窃众说纷纭,但有访客认为可设立更多明显的警示告示作为提醒。
来自西班牙的游客托马斯表示,茄子艺术装置确实能引起人们的好奇,这是很好的空间利用。
不过,他认为,可以设立更多明显的警示告示来提醒公众这是一件作品。
托马斯认为,使用透明亚克力板将作品与公众隔开,并保留几个洞口让公众仍可以亲手触碰茄子或是不错的做法。
另一名公众庄秀凯(43岁,金融从业人员)则认为,公共走道人来人往,人多时容易不小心撞到或剐蹭导致茄子掉落的情况,或者孩子感到好奇不小心拔出,不知道如何处置而丢弃也说不。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回复《新明日报》询问时未透露具体丢失的茄子数量,但表示将该展安置在“新加坡艺事”的公共走廊,是策展团队有意将展览延伸到这个区域,旨在鼓励公众在传统空间之外,也能接触艺术。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会定期检查艺术品,以确保和维护作品的完整性。同时,我们也已经设下了清晰的标识,提醒参展访客不要碰触装置中的任何物件。”
馆方也表示,感谢参展访客对《静物》展品所展现出的好奇与热情,许多访客喜欢以拍照等方式近距离与《静物》作品互动,当局呼吁大众欣赏之馀,依然能够以尊重的方式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