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泓宾(面向镜头)说,让学生从小认识家乡的文化、历史与社区,可培养他们对土地的情感归属与自我认同。(图取自陈泓宾面子书)

(麻坡12日讯)  民主行动党峇吉里国会议员陈泓宾呼吁,教育部恢复“地方研究”与“地方史”的教学元素,让学生从小认识家乡的文化、历史与社区,培养对土地的情感归属与自我认同。

他说,本身小时候学习“人文与环境”、“地方研究”等课程,会被要求完成田野调查作业,到社区做实地考察,访问商家,研究地方产业与文化历史。

“这些过程不仅能让我们认识自己成长的土地,更产生了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并形成‘回馈家乡’的念头。现今孩童学的是宏观的历史和地理科目,鲜少接触自己家乡的故事。”

陈泓宾今日在国会参与2026年财政预算案(教育部)委员会辩论后发表文告,作出上述呼吁。

他举例说明,麻坡的形成历史、巴冬(Parit Jawa)在抗日时期的故事,这些本地的历史与文化都没有被纳入课程。结果,孩子们长大后,对家乡的记忆模糊,对土地也少了一份情感的牵挂,最终的结局必然是,为了经济因素而远走他乡。

他相信,除了经济因素之外,文化、历史与社区情谊才是让年轻人愿意留下来、继续在家乡发展的动力。

因此,他建议,教育部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在历史、公民教育科重新纳入“地方研究与地方史”,尤其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让学生从小学起就能系统性地认识社区、理解地方文化与历史。

他也建议,教育部可以先透过课外活动试点,如参考他在麻坡推行的“认识家乡,爱我麻坡”计划,透过“社区走读导览”、“校园“麻坡角落”布置比赛、“小小导览员比赛”三阶段,让学生认识、理解和讲述自己家乡的故事。

陈泓宾透露,在第一阶段的“社区走读导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入社区,探访老街、河流与本地企业,进行观察与访谈。第二阶段则是每所学校设立“麻坡角落”,让学生亲自动手,展示老照片、地图、学生作品与地方故事,成为所有学生的学习资源。最后阶段则透过“小小导览员比赛”,让学生作为讲解员在公开场合介绍麻坡的特定地点或主题,展现自信与地方认同感。

他说,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不只是学习知识,更能在心里建立“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意识。

“只有同时认识世界,也认识家乡,我们才能培养出热爱乡土的下一代,弥补课本的不足,同时加强学校与本地社区之间的连结。”

符诗玉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