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25日讯) 本月初发生的雪州布特拉高原天然气输送管爆炸事件,一时间让平日乏人关注的地下天然气输送管线成为热门话题,不少网民在社交媒体分享各地天然气输送管的分布位置,令民众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所居住的社区,早已被密集铺设的天然气输送管网悄然包围。
事实上,西马的天然气输送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或更早前就已铺设,当时周边地区多为工业区或未开发的土地, 但随著地方发展城市化,住宅区逐渐包围工业与基础设施区域,换言之,其实是住宅区“靠近”天然气输送管,而非输送管建设在住宅区周围。
依斯干达公主城马华党鞭倪顺海接受《东方日报》询问时透露,柔州共拥有6个城市门站(City Gate Stations),包括避兰东、巴西古当、士乃、古来、居銮以及丹绒朗萨,其中,位于避兰东的天然气城市门站以及管线,就十分靠近住宅区以及商业地段。
倪顺海:民众对管线位置缺乏认知 仿佛脚下埋著“计时炸弹”
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毕业的倪顺海强调,国内的天然气管道铺设是严格按照国际安全标准进行,每100万公里的管道发生事故的几率仅占0.01%,并且都会根据管道粗细,在左右两侧都会留有30公尺至50公尺的保留区(Buffer Zone),因此管道的存在并不会对社区安全构成威胁。

他坦言,在柔州屋业发展审批的流程当中,国能、水利灌溉局等单位都需要参与其中,但碍于并非每个地段都有密集铺设天然气管道,因此地方政府并没有强制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直接参与其中,导致监管上或许并不那么全面。
他坦言,由于民众对管线位置普遍缺乏认知,仿佛脚下埋著“计时炸弹”,一旦因人为疏忽再度酿灾,居民恐因缺乏应变知识而难以自保。
“每条管道旁虽设有保留区,但若有工程需动土,只需向国油申请与获批即可动工,这虽有制度把关,但只有一层防护,风险仍在。”
社区居民或不知管道共存 忧心存安全隐患
民众张欣惠(33岁,摄影师)受访时认为,现有的天然气输送管道告示牌过小,无法很好地告知附近居民小心防备,投诉热线等资讯亦不够清晰。
“有关当局未来可能可以筹办社区说明会,或者将告示牌加大,让民众可以知道在保留区不能做的事和投诉热线,不然我们真的不晓得天然气管道原来在这里,或是应该避免什么事情。”

新山民众陈庆泉(35岁,录影师)建议,有关当局应该加强在线上的宣导措施,包括在社交媒体以图文或影片的方式对民众进行科普,让社区居民知晓天然气管道的所在位置,平日需注意的事项,以及意外若真的发生时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不要说年轻人,就算是住在管道社区附近的长辈,在那区生活了半辈子都不晓得有天然气管道在地底下,我觉得我们需要和管道共存,但是必须有人告诉我们这些管道存在怎样的安全隐患。”

新山百万镇居民余小姐(35岁,家庭主妇)透露,自气爆事故发生后,社交媒体陆续有人分享天然气管道的位置,但她看了以后,认为距离其住所仍有一段距离,因此并不十分担心对此存有影响。
“住了那么久都没有事,我相信只要不要去碰它都不会有事,但希望有关当局可以拉高准证批准的门槛,确保所有施工都符合安全规范且有人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