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山30日讯) 针对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指佩戴国旗扣章“非零和游戏”,民主行动党柔佛州五福城支部秘书苏伟杰直言,政府若真想要培养“自豪的马来西亚人”,就应停止用廉价符号安抚民意,转而直面教育体系的结构性改革。
他指出,黄家和声称让学生佩戴国旗扣章“非零和游戏”,但政府预算本质上是有限的。在国家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此政策恐加剧资源错配问题。根据2024年财政预算案,教育部虽获587亿令吉拨款,但全国仍有1298所破旧学校待修缮,教师缺口更高达1.8万人。
“因此,当基础硬件与师资问题尚未解决时,将任何财政资源(即使数额较小)投入象征性政策,本质上是将‘非紧急需求’凌驾于‘基本人权保障’之上,这正是‘零和博弈’的体现。”
苏伟杰今日发文指出,黄家和曾以“课纲改革与佩戴国徽政策可相辅相成”作为辩护理由,但多项国际研究结果却显示二者并不能达到互补效用。
他举例,哈佛教育学院2021年的报告指出,符号化的爱国教育对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塑造效果,仅有系统性课程改革的三分之一。
“日本文部省2019年的实验更显示,强制要求学生佩戴国旗标志的群体中,仅12%因此增强国家认同,反而有23%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新加坡政策研究院2022年的调查亦证实,学生对国旗的尊重程度与公民课参与度呈正相关,而与佩戴标志频率无关。”
苏伟杰直言,教育部与其耗费行政成本推行表面措施,不如将资源投入公民教育课程开发、跨族群交流活动等实质项目,后者也已被实证更具效力。
他指出,尽管政府强调“免费提供两枚扣章”,但这项政策的隐性成本远超表面数字。全国290万名中小学生(2023年统计局数据)的扣章采购、物流及发放,将消耗大量行政资源,而这些人力本可用于处理积压的贫困生援助申请或其他教育事务。
“若以每枚扣章成本2令吉计算,总支出580万令吉的预算,足以为1933名贫困学生提供全年早餐(按每日3令吉计算),或购买11万6000册公民教育图书(以每册50令吉计算),甚至修复58间破旧学校的屋顶(以每间10万令吉计算)。”
他认为,在在政府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GDP)达64.3%的财政紧缩时期,任何政策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该政策显然无法达标。
“政策是需要实质勇气,而非象征妥协的。”
他批评,教育部的辩护暴露两大根本问题:一是方法论谬误,误将“拨款存在”等同于“资源充足”,无视教育体系资源错配;二是认知偏差,将国家认同简化为视觉符号,忽视公民教育的复杂性。
他强调,政府若真想要培养“自豪的马来西亚人”,就应停止用廉价符号安抚民意,转而直面教育体系的结构性改革,这才是真正需要政治勇气与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