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社会频繁出现学生自杀的报导,令人不禁怀疑:是否又是同一则新闻被重复刊登?但每一次深入查证,才发现,这并非旧闻,而是又一位年轻生命的殒落。尤其是上个月,文良港(Setapak)某高层公寓内,在短短一天之内,竟相继发生两宗华裔大学生坠楼身亡事件,震惊校园与社区,再次将青年心理健康议题推向舆论焦点。

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在校园、媒体与社交平台上引发极大关注与讨论。有人痛批学校心理辅导体系薄弱;有人反思高等教育制度下的竞争与孤立;也有不少人开始询问——为何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沉默中崩溃?

针对此社会问题,心理辅导师许珊珊在受访时强调:“寻求帮助不是软弱的象征,反而是勇敢的表现。” 她认为,许多青少年选择沉默面对心理压力,背后潜藏著多重因素。心理层面的顾虑尤为关键——他们害怕成为他人的负担,担心求助会被忽视或拒绝,甚至害怕被贴上“有问题”的标签。

在现今社会中,心理健康议题仍常遭污名化,青少年担忧一旦开口,便可能招致异样眼光或社会排斥。因此,他们宁愿选择沉默,也不愿冒著被误解或羞辱的风险。

此外,原生家庭因素也不容忽视,包括家庭期望过高、沟通模式存在问题或早期童年创伤。最后,社会因素同样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随著社交媒体盛行,“比较文化”无处不在,年轻人在虚拟世界中不断与他人比较,易引发自我怀疑、焦虑及孤独感,进而陷入情绪低潮与心理困境。

许珊珊同时指出,许多人容易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简化为学业压力或校园霸凌,但深入辅导后发现,问题核心往往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辅导不是立即解决问题的魔术,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步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真实的情绪与需求。”

如何自救?

针对青少年如何自救,许珊珊推荐“著陆技术”(Grounding Technique)——透过有意识感知周遭五样物品、四种触感、三种声音、两种气味及一种味道,帮助自己在情绪激烈时回归当下、稳定状态。她也呼吁社会提高对“沉默求助信号”的敏感度:“青少年往往不会直接表达需求,需要我们主动关注与倾听。”

身边的人又能做什么?许珊珊介绍“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三大原则:观察(Look)、倾听(Listen)与连结(Link)。她强调,最重要的是提供无批评、具安全感的环境,真诚倾听青少年的声音,并在必要时协助他们连结可信赖的支援资源。

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非天生具备,而是随著经历与环境逐步养成。许珊珊指出,不应简单将问题归咎于年轻人“抗压能力不足”,而应从社会、学校与家庭多方面提供系统性支持,“唯有如此,年轻人才更能勇敢面对挑战,真正培养出健康的心理韧性。”

在这场关乎年轻生命的深刻反思中,我们或许该放下标签,伸出双手——倾听那些尚未说出口的痛苦,看见沉默背后的呼唤。正如许珊珊所言:“寻求帮助,本身就是一种勇敢。”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