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泰熙引述教育家的话:思想指挥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性,品性决定命运。如果每个人每天将每件小事做的深入透彻,那将成就大事。

说起华教人士,除了林连玉、沈慕羽、林晃昇等人,许多学生熟知的,还有走入校园述说华教故事的莫泰熙老师。自2000年起,莫泰熙走访各校巡回演讲,平均每年展开逾百场的华教故事课。去年迈入巡讲第20年,却因为疫情而不得不中断。年过古稀的他在旁人的鼓励下,转型开网课,继续传播华教精神。

莫泰熙生于动荡的年代,1942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祖父带著全家从马六甲到印尼棉兰避难,1944年他便于当地出生。隔年,祖父将他带回海南岛,直到1952年他才回到了马六甲。

中学时期,他十分崇拜致力推动华文母语教学的“华教族魂”林连玉。“作为华人,我们要为华教抗争;以合理的要求、合法的步骤和坚决的态度,传承华教。”林连玉的一番话,在他的心中扎根,也开启了他传承华教的使命。

莫泰熙毕业于南洋大学化学系,1968年在芙蓉中华中学校长的邀约下,回母校执教。他透露,毕业于民办大学的学生都有很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能继续进修硕士及博士学位,他也不例外。“当年,我获得了纽西兰大学的奖学金及入学资格,但我最终放弃了。因为我发现自己热爱教育,所以选择留下。”

然而,莫泰熙的教学生涯仅维持了8年。“我不是辞职,也并非被裁退。1975年我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60天,只因我是推动华教的一员,被视为‘危险人物’。”后来,他被限制拘留于波德申,他带著妻儿在此生活了4年,期间必须做油条生意来养家糊口。

在这克难的时期,莫泰熙不忘林连玉老师的教诲。1981年结束了在波德申的拘留后,他来到了吉隆坡,担任马来西亚华教董事会联合会“董总”首席行政主任,同时担任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秘书处秘书长,默默为推动华教献力。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如果将华校比喻为一片园地,那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都是园丁。莫泰熙这些年来走入校园,跟下一代述说著华教的故事;他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华教精神的一颗种子,成了令人钦佩的“华教园丁”。

行管期间,莫泰熙在线上与中学生分享华教故事。
行管期间,莫泰熙在线上与中学生分享华教故事。

每周5天 线上华教故事

多年前,一名华校生向莫泰熙透露自己从未听过华教故事,希望他可以走进校园演讲,好让中学生更早地了解华教的历史及意义。2000年开始,他便展开了华教播种行动,到全国各个学校进行巡回演讲。

去年,巡讲迈入第20个年头年,莫泰熙原本计划了逾百场的讲座,但因新冠疫情肆虐而被迫暂停。期间,他善用时间阅读,并且进行“断舍离”,将好书捐赠予前些日子遭受祝融之灾的林明民众图书馆。他说:“阅读是很好的,可以享受古今中外之人智慧的结晶。虽然那阶段无法出门,但我把握时间,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安静”了2个月,旁人建议莫泰熙在线上继续分享华教的故事;初时,他是拒绝的。“说故事是需要投入激情的,现场交流和掌声会让我感到激动和感动,让我能描述得更生动。网课少了和学生的互动,要对著空气自言自语,又要像表演一样有趣,对我来说很有挑战。”但在旁人的鼓励下,去年5月时他请儿子协助操作电脑,在线上第一次和老友交流和分享华教的故事。后来随著邀约及支持越来越多,他决定应邀开网课,每星期5天,每次2小时在线上与中学生分享,这网课为期6星期,长达60小时。

对莫泰熙来说,网课只是教学辅助工具,他希望疫情好转后可以重返校园开讲。
对莫泰熙来说,网课只是教学辅助工具,他希望疫情好转后可以重返校园开讲。

网课为辅助工具 取代不了身教与言教

莫泰熙以身示范“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两鬓斑白的他坐在电脑前,绘声绘影地说著华教故事,这亦是他前所未有的体验。过往他必须驱车到各州校园分享,舟车劳顿;如今按下一键,就能和全国或世界各地的人分享华教故事。

问及在疫情后是否继续用网课的方式传承华教故事,他感慨表示:“线上分享是很方便,讲故事也很快乐,但我不知道在荧幕另一端的同学们接收了多少。以往在校园分享,若有同学打瞌睡或聊天,我可以当场纠正和教育。现在孩子们甚至没有打开镜头,他们在想什么、有什么疑问,我一概不知。”他强调,网课只能是教育的辅助工具,科技永远无法取代老师的工作。“我认为教书就是育人,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及解惑,更重要的是言教和身教;面对面教学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隔著屏幕。”他期待疫情好转后,可以重返校园,与下一代相会交流,让华教精神更根深蒂固地传承下去。

保持正向心态,与癌细胞共存

现年77岁的莫泰熙身体硬朗,分享起自己的往事,他眼睛里透著热忱、热血和热爱华教的光。若不提及,很少人会知道他2011年曾患上前列腺癌。那一年,他进行例行身体检查后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PSA)高于正常水平,抽样化验后确诊为前列腺癌初期。

医生的治疗建议是切除前列腺,但后遗症或会引起尿失禁。想到这个后遗症将会造成他在日常和巡讲时的诸多不便,他便问医生,若不进行手术寿命将剩馀多少年。“医生告诉我不治疗的话,我还可以活12年。我看了很多书找资料,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不做手术。”

当然,患癌还是会有恐惧的,他当下就交代了后事。“人总要死,少了一个莫泰熙,地球还是照转。当时亲友知道我患癌,比我更难过,但我只知道:不怕死就得活得正面!”后来偶然在书中得知自然疗法,他改善饮食及作息,每天在公园进行“郭林气功慢步行功”,调整自己的思维及心理状态。他更远赴太平见一位成功抗癌的癌友,以草药调理。

癌症病患必须定期进行一次切片检查,莫泰熙每隔两年都会定时回诊,神奇的是,每次的检查报告虽然PSA指数稍高,但都找不到癌细胞。他分享:“我每天都会和我的癌细胞对话,一睁眼就感谢癌细胞让我依然活著。我告诉它:我们要好好共存。”无论在推动华教运动或是抗癌,莫泰熙秉持著同样的信念:“思想指挥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性,品性决定命运。”

“总的来说:思想决定命运。世界是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组成,而精神来自思想,思想则取决于价值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就我抗癌的例子来说,我相信草药对身体有益,但我更相信是自己的意念战胜癌细胞。至于推动华教,‘传承’就是支持我至今日的精神及信念。”

每次在校园分享,看著孩子们听故事的反应、听他们给予的掌声,成了莫泰熙传承华教的一大动力。
每次在校园分享,看著孩子们听故事的反应、听他们给予的掌声,成了莫泰熙传承华教的一大动力。

莫泰熙这些年来走入校园述说华教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华教精神的一颗种子,“华教园丁”当之无愧。
莫泰熙这些年来走入校园述说华教故事,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华教精神的一颗种子,“华教园丁”当之无愧。

立大志,做小事

人生中经历了拘留、癌症、疫情等低潮期,但莫泰熙坦言这些经历没有影响他的步调。“人很渺小,有个教育家说过:‘立大志,做小事’。如果每个人每天将每件小事做得深入透彻,那将成就大事。我就照著自己的步调,好好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好。”

莫泰熙支持环保运动,他举例:“我不能要求其他人也爱地球,所以由自己做起。我用手帕、捡垃圾,这些小小的举动看似无用,却是我能力所及的。在校园巡讲,我当著孩子的面把垃圾捡起来,那他们也会意识到不该乱丢垃圾。就好比我和中学生分享华教故事,哪怕他只听进只言片语,我也是在为传承华教尽一份力。”这些年来投身教育工作,他谓有苦有乐。每次看著年轻人愿意听他说华教故事,他便看到新希望。

教师是灵魂工程师,莫泰熙愿化作蜡烛,以生命影响生命。“若将华校比喻为一副教书育人的机器,那让它持续转动操作的人就是‘螺丝钉’。”他透露,这些年来他并非一人为华教付出,背后有一群“螺丝钉”支援著他。这群年轻人正准备收录他20年和大众分享的华教精神,集结成《小树成林》及有声书;另外也以访谈及影片方式,记录莫老师所说的故事,希望将来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他很感恩这班“螺丝钉”为华教的付出,他将华教斗士的故事说给年轻人听,而他们把莫老师所说的教诲传承于下一代。有人愿意为华教故事接轨及传承,他的心里充满了感触。

面子书:莫泰熙 Bock Tai Hee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