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锦霖用绳把果树牵起,让藤蔓往上长,瓜呈垂挂的状态。他透露,采用这种吊瓜的方式较为节省空间,以一颗果树一粒瓜为计算,一排可种植100颗哈密瓜,但任由它在地上生长,同样的空间只能种出20颗。

年轻一代宁愿离乡背井也不愿从事农务,这固然是事实但也有例外,有的人就是相信大环境再坏,也能靠勤劳的双手、务实的脑袋去改变及创造。在澳洲工作5年,洪锦霖选择回流大马,大胆地把多年积蓄全投入一窍不通的农业种植。OPPA哈密瓜园创立至今3年余,29岁的他对种瓜得瓜的道理深有感触。

依约(Ijok)是瓜拉雪兰莪县的一个小镇,有著浪漫的地名,却没有多少知名的景点。人们会为了“天空之镜”前往临近的沙沙兰渔村,当然也会特地驱车前往早已闻名全马的渔米之乡适耕庄,而依约只是偶尔路过会稍作停留的地方。

20岁出头就前往澳洲打工的洪锦霖来自这个小镇,3年多前为了照应日益老去的父母而回国,一开始是接手母亲的薄饼生意,后看中农业的利润及发展潜能,干脆当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果农,他笑说:“老一辈的人讲,这个年代还回来务农,真的是‘笑’(福建话,疯子之意)!”

坐上四轮驱动车,往他的哈蜜瓜园去,石子路狭窄,完全没有路标,抵达后,映入眼帘的先是种在外围的指天椒和3个月前刚种的木瓜,最里面才是户外和温室里约4000株的哈密瓜果树。他带著我们一边走一边做解说:“温室里种的是‘千金小姐’型的爱蜜蜜(Amik),户外的则是网纹哈密瓜。为节省空间,都是用吊瓜的方式种植,一盆一盆地用绳把本是蔓藤类植物的哈密瓜果树‘牵’起来,像照顾婴儿一样。”

7月中就要采收,到访时正是瓜都差不多长好了的时刻,但每棵果树竟然只有一个果,洪锦霖解释:“成长至采收期大约75天,我们在接近最后一个月时,会进行选果,就是把最美最大的那颗留下,其他的都淘汰,接下来所有的营养都让剩下的那颗独享。”换句话说,在量与质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老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洪锦霖
“老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洪锦霖

施肥就像敷面膜

“这个时代标榜健康、无公害,但我们不会说自己是有机农产品,我们在采收的前20天停止打药,可是还是必须坦承,我们有用农药。”他坚持消费者不可骗,但也说明人们之所以对农药化肥有著负面评价,主要是因为从前的农民大多缺乏农业知识,为了提高产量,而施肥过度。他认为物极必反,只要适量用药,并无不妥,“使用叶面肥就像我们敷面膜,不是为提高产量,而是为了补充营养,让它长得更好。”

年轻人投入农业,更注重效率和品质,园里采用细管灌溉及施肥,确保注水更精准平均,另外,也以养蜂授粉替代人力授粉,他分享:“一开始时,我用人力授粉,早上6点半开始,完全不休息,做到中午1点都做不完。一棵树可以开出好几朵花,你稍微算一算就知道,那数量有多惊人。”

计划开展生态导览

园里目前只有一位工人,人力主要来自他与二哥洪锦辉和三哥洪锦鸿,偶尔70岁的父亲洪火枝也会帮忙。虽说最初长达一年半的摸索期不断亏损,但如今OPPA哈密瓜园已逐渐上轨道,除了有稳定的生意,洪锦霖也已著手在大路边开辟另一块园地,计划在将来开展生态导览,让依约这个小镇也成为瓜雪旅游路线的其中一站,“我觉得做事应该是这样:先找到吃,做出成绩了,就自然而然知道往后的路要怎么走。”

他不讳言一开始仅仅是看好农产品能赚到钱,但越是深耕,越是激发兴趣,“我有点完美主义,采收时2000粒果里有200粒坏了要丢掉,大概只占10%,其实是正常不过的,但我会很纠结,觉得这样不行,也因为抱著这种态度,就会想办法去改正它,尽可能做得更好。”

哈蜜瓜园如今已回本,而30岁未满的洪锦霖也自觉得为自己设下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比方说进一步提升月入、去参加市集、明年开间水果店…脑袋从早到晚都在想,全副心思都放在这里面。而且,开辟新的地又要再花钱,东西坏了要维修,要提升装备等,因为量大,所以数目都不小。”总归而言,洪锦霖花3年起跑,至于终点在哪里,现时的他,不愿为自己设限。

洪锦霖3个月前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木瓜,以其利润负担工人的薪资,借此分担整体开销。
洪锦霖3个月前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木瓜,以其利润负担工人的薪资,借此分担整体开销。

种黄瓜“洗湿个头” 只能继续种

洪锦霖非农二代,家里也没有农地,父亲从事建筑行业,母亲的炸薄饼在当地颇有名气,“我在澳洲5年都是在饮食业打滚,做厨房的工作,对农业根本一无所知。”回国后,他先是协助母亲卖薄饼和糖水,也有过把这门生意做大的念头,“还试过跑到适耕庄的热浪沙滩一带去摆档,那里有人潮嘛。”奈何,薄饼的工序实在太多,价格也一直上不去,“在我们这带,最贵只能卖到1令吉50仙,再贵就没人要买了”,他感叹:“继续做这个,很难找吃啊!”

事实上,同一时期,他已看好农业的发展,和前伙伴一同从事黄瓜种植,“但黄瓜1公斤才40仙,我们那时候租的地又小,以产量和售价来算,根本就入不敷出。”他忆述:“结果期时还淹水,就干脆不去采了。”他坦言,后期和伙伴意见不合,原本想要就此放弃农业,“但又买了那么多工具,转手也拿不到什么好价钱,俗话说‘洗湿个头’,事情已经开了头,没有回转的馀地,只能做下去。”

于是,他租用3英亩的政府地(只有约1英亩适合用做种植),开始钻研哈密瓜的种植,“现在我只种网纹和爱蜜蜜,前者香气逼人、脆口,而且没那么甜,适合各年龄层;后者自然甜度就可达15、16度,年轻人很喜欢,市场很大。但在确定种这两种之前,我试过无数个品种,踢了无数次铁板。”每每遇到问题,他便在网络上求助,并到处问人,“我在网上看过郑荣桥的报导,想找他求助却不知怎么联络他,也没想到要打去报馆问,后来是一个卖化肥的商人把对方的电话号码给了我,我就赶快南下柔佛峇株巴辖找他。”郑荣桥是半路出家,以种植指天椒创业成功的农人典范,他无偿分享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与技术,洪锦霖尊称对方一声师傅。

务农风险大 正视问题及时止损

因为农作,洪锦霖的皮肤呈古铜色,他笑说:“当初为哈密瓜园取OPPA这个名字是为了加深印象点,但老实说我刚回国时还真的是白白净净,结果3个月就晒黑了。”务农这条路,确实分外辛苦,但种子慢慢发芽长成树,开花再结果,耕耘有所收获的感觉让洪锦霖深深著迷,他说:“你看著它一点一点长大,结出果来,那个过程很神奇,也让人很有满足感。”

然而,他也强调,从事农业其实风险相当大,“我们常说,没到采收那一天,都不要说果长得好、没问题之类的,要防雨防虫各种防范,只要植物染病,传染开来,就是血本无归。”话虽如此,他补充:“植物很老实,它有什么问题都会表现出来。你要做的就是:问题出现时,马上去控制它、解决它。”同一个道理,放在所有的事情上都受用,你不能总是把问题扫进床底下,对危机视而不见。

从不被看好,到几经磨难,洪锦霖始终相信,老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年轻人确实不太愿意从事这类工作,但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机会,行情再不好,菜和水果都是必须品,不可能不消费。再说务农不用离乡背井,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带著家人一起把它做起来。虽然累,但是只要肯做,一定能成。”最后,他不忘给有意投身相关领域者留下叮咛,“我一开始投入农业时脑子里想的确实是利润,但投身去做之后就不能再想钱了,不然前期的大笔支出会吓得你不敢继续。”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