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婷(35岁),英国皇家建筑师、策展人兼研究员。2017年,她辞掉世界顶尖建筑事务所的工作、放弃差一点就到手的英国永居权,回到家乡古晋成立婆罗洲美学实验室。秉持婆罗洲合作精神,她将海内外设计师、产业界能手、地方工匠进行合作配对,且从事多方位的美学产品实验。她说,这个世代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不是闯出去,而是如何找到回家的路。

张文婷在英国生活了8年,在台湾逢甲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她被英国顶尖的建筑学院之一伦敦大学学院(UCL)巴特雷建筑学院录取,毕业在世界顶尖的福斯特建筑事务所(Foster+Partners)工作了5年。

2016年,张文婷创办了“婆罗洲艺术集合”,为婆罗洲人文与工艺 研究。隔年众筹成功,出版了《婆罗洲艺术集合》一书,收录了婆罗洲这片土地上有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张文婷创办了“婆罗洲艺术集合”,为婆罗洲人文与工艺 研究。隔年众筹成功,出版了《婆罗洲艺术集合》一书,收录了婆罗洲这片土地上有形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她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曾赢得多项国际奖项认可,如豪瑞(Holcim)可持续下一代奖(一等奖)、Archiprix、哥伦比亚-创利德奖等。她的设计项目曾于世界各地展出,当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她受邀参展由蓬皮杜中心副馆长米盖胡(Frederic Migayrou)和法国奥尔良FRAC中心总监布拉耶尔(Marie-Ange Brayer)策划的“2013/14 Archilab”自然建筑展览。

无疑的,她在外国拥有很好的前景发展,可是她从没想过长住英国。“当初我去英国是为了梦想学校巴特雷建筑学院,那是很多建筑系的学生都想要挤进去的一所学校,我那一届才录取80人左右,最后只剩下50几人顺利毕业。”张文婷的学业成绩好,可是巴特雷学院的学生,个个都是菁英,她自认没有多特别,“那边有很多天才怪兽,大家都很厉害,如何找到自己的原创性很重要。”

她说:“原创从哪里找,就从自己的根开始找。如果我们一直去学其他人、其他的文化,到最后你只会说别人的声音。”

结合婆罗洲不同的竹子制作成的竹亭,总面积 为48平方米。
结合婆罗洲不同的竹子制作成的竹亭,总面积 为48平方米。

拿回自己的话语权

3年前,张文婷逛伦敦一家博物馆看到“PuaKumbu”展览,“那是伊班族女人传统的纺织,她们无法与其他人分享梦境,因为那是一个禁忌,所以只好将这些私密的梦都编织在织品上。这些作品代表了那些女人的所想所思。”

不过,让张文婷感到震惊的是旁边的标签,写道“PuaKumbu来自砂拉越,一个正在死去的艺术。”她说当下的感觉是震撼的,同时觉得很可惜,“艺术不是一个人,那是一门可以传下去的技术,我们的人都还在,为什么说是即将死去的艺术。更何况,这跟我从小认知的PuaKumbu不太一样,可是我们竟然把这件事情的话语权,像东南亚很多殖民后的事情一样拱手让人。”那一次是她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话语权的开始。

她说,在英国找一份好工作、定居下来从来都不是她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婆罗洲人,她一直思考如何把自己的所学所思,跟婆罗洲这片土地连接起来,“这一直都是我想要尝试的,做自己相信的事情。我想做一些跟工艺相关的事情,例如木工、铁工,并且如何跟一些新颖的技术,如雷射切割去做结合。”

其实,她离开英国的时候,隔年就可以取得永久居留权,“我记得辞职的时候,身边大部分的亚洲人问我,我的永居怎么办?可是我一直觉得,我在英国积攒的东西,如我的技术、人脉、做事态度不会因为我要离开就消失不见。像我现在在婆罗洲的一些计划,我的前同事和朋友们也想过来跟我合作。很多人觉得只能在一个地方成功,那么祝你幸运,你只能在那个地方成功,离开一个环境以后,你的成就都被带走,我觉得这是现代人一个很可怕的迷思。”

生命远征 成为更完整的人

回家遇到什么挑战?“刻板印象是我遇到最大的问题。在伦敦时,身边的人知道我要做这个事情时都非常支持我,可是回来大家不懂我真正要做什么。”不过,巴特雷学院教给她的训练是,专注在完成自身的事务,“你做你的事情,别人不会去评论一件未完成的事情,他们对你未完成的事情不屑一顾,这才是最大的侮辱。”

最初的时候,她在网上成立“婆罗洲艺术集合”(Borneo Art Collective)平台,收集一些访问,并且探讨不同的课题。可是,她很快意识到,如果只是坐在电脑前接触这些知识,是不可能真正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更多事,“婆罗洲是什么?我们很常接受别人跟我们讲的刻板认知,尤其在资讯爆炸的年代,我们对资讯的一种惰性,我们马上接受了这样的认知。作为一个平台,我们应该怎么去改变这件事情。”因此她进行了一个30天的泛婆罗洲公路计划,总共累积走了2000公里的路程,寻访了逾60组人,探讨“家对你而言是什么”。

泛婆罗洲公路计划是受“Berjalai”(远征)概念所启发。“在过去的婆罗洲聚落是与世隔绝的,很多时候大部分人的生命观、价值观源自祖辈,因此一生之中他们必须去接触不同人、去对话,唯有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哪怕是消磨或增长,才能变成更完整的人。”她说:“我发现我们这一代的人,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离乡背井到世界闯荡,而是怎么回家。作为婆罗州人,我要怎么样将我的所学所思,学以致用到我热爱的艺术及建筑领域上。”

原创从哪里找,就从自己的根开始找。 如果我们一直去学其他人、其他的文化, 到最后你只会说别人的声音。 ——张文婷
原创从哪里找,就从自己的根开始找。 如果我们一直去学其他人、其他的文化, 到最后你只会说别人的声音。 ——张文婷

美学众筹 志在引起大众关注

张文婷认为婆罗洲艺术需要被关注,甚至认真思考如何持续发展。她以破天荒的形式将这个计划放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向大众募款,并成功在2017年出版了“婆罗洲艺术集合”的同名书籍。

她说,众筹是一种策略,真正目的不在于钱,而是要引起关注,让大家知道你在做这件事情,你就会更容易得到帮助。“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发现到很多人会对他们不熟悉的、陌生的事情予以否定,可是做为一个平台,我们有责任让创新的事情,在马来西亚这片土地上发生。虽然这是我个人第一个成功的众筹案,可是也是马来西亚在世界众筹平台上,以文化和艺术为名去完成的第一个众筹案。接下来的一年当中,在婆罗洲有5个众筹的计划,有4个成功了。”

张文婷说:“没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潜能,当然在做创新的事情时,很容易被人予以否定。可是当你知道自己的潜能的时候,你必须要去实践,因为唯有这样,这件事情才会成功。”去年,她开始了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她说自己想做不同的艺术实验,也召集国内外人才,不管是设计、音乐、食物领域的一起进行跨领域的美学实验。在短短一年内,婆罗洲美学实验室透过合作还有实验的精神,吸引了来自8国不同领域的建筑师、设计师、音乐家、工匠等来到婆罗洲进行跨地域的实验。

去年,最成功的合作案是受到“热带雨林艺穗节”(Rainforest Fringe Festival)的委托,联同国内外的建筑师,以及地方工匠一起搭建竹亭。她说:“我们开始研究婆罗洲有什么竹子是可用的,然后找了不同的工匠,最后找到比达友族传统搭竹房的工艺,再创新结合到建筑上。”

“这让我再度确认了一件事情,就是越疯狂的想法,越要认真去策划和执行。”竹亭子的成功,得到了一些奖项肯定,张文婷说虽然很好,但是如果把婆罗洲的文化推动视为长期的一个目标,她知道是不够的。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伦敦、纽约视为艺术发展地,可是婆罗周本身就有能力,可以透过berjalai的合作精神,变成一个雨林的艺术实验场。”

2017年,张文婷回到家乡古晋开设“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开始跨领域的美学实验。除了号召建筑师 搭建竹亭,也邀请了外国的音乐家朋友进入雨林森林中,与自然交融奏出美妙音乐。
2017年,张文婷回到家乡古晋开设“婆罗洲美学实验室”,开始跨领域的美学实验。除了号召建筑师 搭建竹亭,也邀请了外国的音乐家朋友进入雨林森林中,与自然交融奏出美妙音乐。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