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喜来登政变之时,慕尤丁与伊党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在国会殿堂上叱咤风云。然而,日前伊党的大会,一道首相人选不过70岁的“年龄门槛”,瞬间吹破了慕尤丁重返布城任相的美梦。表面上,这似乎让68岁的国会反对党领袖兼土团党的署理主席韩沙再努丁后市崛起,但更深层的意涵是——伊党正在为自己铺路,渴望直接问鼎布城。
伊党的野心在党内已公开化。本届党大会上就有声音直言,伊党不应再甘于辅助角色,而是要自己推出首相人选。这样的氛围,也折射出伊党与土团党的矛盾。过去,土团党是伊党通往西海岸与南部马来票仓的“渡桥”,特别在马六甲、柔佛和森美兰等州。然而,随著2022年大选及2023年的6州州选,伊党成功扎根雪州、森美兰等地区,土团这个曾是伊党的“跳板”顿时成了“碍眼的障碍”。
伊党内不少人甚至将土团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们认为,土团既没有资源优势,也无法提供稳定选票,却在权力分配上仍自我膨胀。于是,在本次大会上,伊党就提出了本身的“布城路线图”,放眼来届大选拿下80个国席。
伊党目前拥有43国席,是国会内拥有最多议席的政党,排在其后的为行动党40席。伊党要在来届大选从现有的43席翻倍至80席,必须再增加37席。从现有的政治势力分布来看,伊党或国盟在执政四州中,除了在吉打丢失一席国席给希盟外,其他三州,即吉兰丹、登嘉楼和玻璃市的国席都由伊党或国盟拿下,这也意味著伊党在这四州增长空间有限,如果要夺下更多选区,就须走出传统根据地,而雪州和霹雳则是伊党目标所在。
尤其在霹雳24国席中,国盟在2022年大选时成功拿下10席,其中4席由伊党贡献;而在霹州59个州议席中,国盟拿下了26席,其中伊党占了17席,土团为9席,国盟的议席比希盟的24席和国阵的9席还多,只是希盟与国阵联手,才让国盟/伊党与州政权交臂失之。
在雪州,2022年大选时,国盟成功在22国席中赢得了6席,伊党和土团各3席,接著在2023年的州选时,尽管面对著希盟和国阵联手下,依然成功在56州席中拿下22席,与过半执政所需的28席相距不远。这也让国盟,尤其是伊党看到了入驻布城的希望。
然而,在巫统仍相对强势的柔佛、森美兰与马六甲,伊党的神权理想之路,依然充满著“荆棘”。即使巫统的“大厦”彻底倾颓,东马与非马来人社会对伊党宗教政治的排斥,依然是月亮难以逾越的高墙。
月亮“布城之梦”
在最理想的情境下,伊党能新增的席位顶多约20-25席,总数也难以突破70席,距离80席的“天花板”仍有落差,但这即使不能让伊党直奔布城,至少也掌握著1/3的国席,足于左右政治走向。因此,“80席路线图”就是一场动员党员、支持者而编织的“政治幻术”。
无论如何,伊党在当下马来社群中确实拥有前所未有的光环,但在国盟框架下,伊党要将议席数量从43席直冲80席,不仅需要巫统的彻底崩溃,更需要他们在西海岸混合选区创造奇迹。
布城的门槛,从来不是单凭宗教口号就能推开的“魔法之门”。月亮“布城之梦”最终能否成真,有赖于伊党在未来两年内,能否在执政四州展现出治理口碑、在跨族群与多元政治上取得突破。否则,伊党“布城路线图”,终将化为一场壮丽却遥不可及的政治“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