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波谲云诡的政局中,前首相、国盟主席慕尤丁日前组建了一个由12个反对党构成的松散联盟。这不仅是继7月26日“倒安华集会”后国盟的又一战略举措,更被视为慕尤丁在来届大选前重新布局的关键一步。
“反对党大联盟”表面上打著“共同监督政府”的旗号,实际上则是国盟重塑政治版图,旨在整合所有在野力量,特别是吸纳那些对团结政府不满的非马来人势力,以对团结政府形成强有力的牵制,打开通往布城的新路径战略。
毕竟,第15届全国大选后,国盟以微弱劣势成为第二大政治阵营,其核心力量——伊党和土团党——在马来半岛的马来人选区拥有坚实的票仓。特别是伊党,其影响力已从传统东海岸的吉兰丹、登嘉楼扩展至中北马的玻璃市、吉打、霹雳、彭亨,甚至在雪兰莪、森美兰等州也取得了不俗成绩。这股强大的马来穆斯林政治势力,无疑是慕尤丁组建“大联盟”的最强后盾。
然而,国盟在非马来人和非穆斯林社会中的低认同度,是其迈向布城的根本限制。在当今的马来西亚,任何想执政联邦的政党都必须赢得跨族群的支持,而团结政府的成功正是建立在多元族群政党的合作之上,反观国盟,却始终被“穆斯林政党联盟”的标签束缚。因此,慕尤丁所组建的“大联盟”能否有效吸引非马来选民,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和东马,将是其能否突破马来腹地限制的关键。
伊党与土团党的博弈
这个所谓的“大联盟”也面对著一个根本的结构矛盾:伊党与土团党之间的博弈。尽管两党早在国盟框架下合作,但它们并非铁板一块。伊党拥有深厚的宗教根基和自成一体的政治纲领,其终极目标是建立伊斯兰神权国,而土团党虽挂著“世俗民族主义”的外衣,实则也在争夺相同的选民群体。
因此,伊党和土团党在权力与资源分配上的竞逐,早已让两党合作隐伏裂痕,而伊党主席哈迪与土团党主席慕尤丁不和的传言更从未间断。甚至有传闻指出,伊党不排除在来届大选中摆脱国盟,以自身党标志竞选,并在保住现有议席后,可选择与任何能进驻布城的政党和阵营联手。在第15届全国大选时,伊党在吉兰丹、登嘉楼和吉打就是以自身党标志上阵。
这或许正是慕尤丁推动“反对党大联盟”的原因之一,试图用一个更大的框架来牵制伊党的离心和强势主导地位。
慕尤丁个人战略
此外,慕尤丁本人的号召力日益褪色。尽管他在新冠疫情期间担任首相,但其政府的许多政策,包括紧急状态下的“非议会”统治,以及后期被指控的腐败案,都对其政治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慕尤丁组建“大联盟”不仅能利用小党的力量来重建自身威望,还可以有效牵制伊党,并压制土团党内蠢蠢欲动的势力。这样的政治布局,对慕尤丁而言,可谓一石数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