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被喻为最佳财长安华,自2022年摇身一变出任首相兼财长后,他那不变的“初心”,强调财富公平分配,终于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逐步的落实。然而,一些措施也引发了民间不少异议,特别是实施针对性补贴下,取消燃油津贴、撤销大道佳节免收费、允许电费上调,以及外劳公积金新规等议题上,舆论更是两极分化。
一方视安华为“反商仇富”的政治人物,认为这些措施对富人商家形成打压,不利经济发展;当然也有人认同取消富人津贴,把资源更好的用在穷人身上,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社会和谐,推动共同富裕。关键的问题在于,安华的政策最终会让经济更繁荣,还是压垮企业,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停滞,让共同富裕变成共同贫穷?
首先,安华政府允许垄断半岛供电,年年盈利的国能,对高用电量企业提高电费,理由是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补贴普通民众的用电成本。这一举措表面上是为了实现财富再分配,然而,企业界却普遍反对,认为这将增加营运成本,削弱竞争力,甚至最终导致商家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短期内,普通民众或许未直接受影响,但随著食品、日用品和服务费用的价格上涨,最终承受压力的仍然是基层群众。因此,撤销电费津贴是否真的能促进社会公平,还是在为下一场政经风暴埋下伏笔?值得各方深思。
别忘了2008年希盟前身民联能突破国阵2/3国会优势及拿下5州政权,以及2018年希盟一举打垮国阵进驻布城,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时任国阵政府取消部份津贴和推行新税,导致通货膨胀,民怨四起,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团结政府会否重蹈覆辙?
劳工保障还是企业负担?
另一项备受争议的政策是强制外劳缴纳公积金。政府于去年财案时宣布,为了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所有的雇员,将逐步的落实所有员工,包括为外劳缴纳公积金。
然而,企业界对此颇有微词,特别是依赖大量外劳的建筑、制造及种植业,认为这将进一步推高人力成本,甚至可能导致更多外劳选择非法就业,以避开额外的财务负担。当然,也有支持者认为此举有助于减少资金外流,促进本地经济循环,但政府是否能有效管理这笔资金,并在企业负担与劳工权益之间找到平衡,仍是一大挑战。
对于政府推行的针对性补贴措施,如取消燃油津贴、撤销佳节大道免费通行等措施,政府往往以避免富人享有更大利益,并把资源更公平地分配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合理化。然而,这些政策也可能会削弱企业竞争力和富人消费意愿,进一步影响市场活力,最终波及就业市场与经济增长,导致更广泛的经济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仇富的民粹思维,可能转移了对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的结构和体制之探讨。
综观安华的政策,其核心理念是推动财富再分配,让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多经济支持,并要求富人与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然而,这些改革能否促进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仍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如果这些政策能够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华将不只可把本身地位推上高峰,也为来届大选的团结政府铺下胜利基石。反之,若政策导致资金外流、企业倒闭、物价飞涨,最终让社会陷入经济困境,安华政治生涯恐怕也行之不远。
安华的经济改革之路并不平坦,政策的影响需要时间来验证。团结政府能否在这些改革中找到平衡,既让社会财富分配更趋公平之际,也确保经济成长不受影响,这不只决定经济改革的成败,也关乎其未来政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