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疫情随著疫苗的施打逐渐放缓,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也陆续解封,经济活动逐步恢复。不过,在许多国家经济还没有随著货币宽松、振兴政策走出低谷时,全球的各类商品,从大宗商品的矿物、农产品,到半导体的晶片等,价格一路扬升,其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已在许多层面逐渐显现。

在我国,尽管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的通膨指数依然可维持在3%以下,但物价趋上无可避免,譬如,近日的鸡肉和鸡蛋价格的上涨,除了是疫情对供需影响外,更大的原因在于饲料如玉米、大豆和棕油的价格高涨所致。这对还没完全走出疫情冲击的民众,无疑雪上加霜。

同样的,近几个月,美国、英国及欧元区的通膨率也飙升至高点。如美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涨幅为13年来的新高;而英国和欧元区的8月通膨指数也分别是9年和10年来的顶点。

通膨不只牵动著企业的生产成本,也跟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通膨带来的马太效应,会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更攸关政权的存亡。

别忘了许多政权的垮台,革命的发生,如法国大革命、阿拉伯之春,往往就源起于当权者无法处理好通膨,物价高涨,民不聊生,成了压垮政权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我国,2008年308政治海啸,或多或少也与时任首相阿都拉削减各项物品的津贴,尤其是汽油的津贴,导致物价上扬,民怨沸腾有关。

下一轮危机引爆点?

不过,当下的通膨,与1970年代因石油价格大涨,导致通膨高企情况有所不同。这一波的高通膨,也有人称之为新冠通膨。这是基于疫情下,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因疫苗普及解封后,出现消费大幅反弹,但在供应一方,往往是疫苗普及较落后的国家,一些可能还面对著疫情肆虐,进而影响产出,加上全球货运受疫情影响,加剧了供需失衡。此外,疫情一年多来,各国为了振兴经济,纷纷以货币宽松和财政政策“大水漫灌”,无疑也成了物品涨价的推手。

因此,有者认为,目前的通膨是暂时的,一旦“报复性消费”消失,供应恢复常态,通膨就会减弱。当然,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主席拉里芬克(Larry Fink)就认为,在去全球化及新冠疫情的加持下,此次席卷全球的通膨,是结构和系统性的,不是短暂的现象。一些甚至指出,通膨若持续恶化,将是疫情后,下一轮危机的引爆点。

所以,通膨已成了当下另一个焦点。各国为了确保经济复苏、失业不会恶化,将让通膨温和前行,反之一旦通膨恶化,就会拟定政策应对,避免经济过热形成泡沫。例如,美国为应对可能持续飙升的通膨,日前就向市场发出明年升息的暗示,一旦成真,也意味著为提振经济的货币宽松政策将进入拐点,这将牵动各国货币政策和商品价格的走向,更是疫情后的市场最大变量。

林建荣

《东方日报》副新闻编辑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新加坡大选】行动党蝉联执政 工人党政治版图扩大

阅读全文

烧烤摊违反行管令 老板顾客全被对付

阅读全文
档案照

哈萨克爆发不明肺炎 致死率远高于新冠病毒

阅读全文

CNN记者讲述北京防疫 女主播惊讶摇头